登录
让心灵走进月色
林冰
25-10-09 18:36 绍兴
楼主
大千宇宙,浩渺无垠;漫漫天穹,万象奔涌。中秋前后,我每日留心观测天象,盼着能在佳节之夜与皓月相逢,一睹其清辉倩影。怎奈天不遂人愿,这份期待终究落了空。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八月十八今日,辰时未到,我去生态广场徒步,竟意外与月色撞了个满怀。

一踏入广场,空旷草坪间的小径已被清辉铺满,连路面的高低起伏都清晰可辨。抬眼望向穹宇,一玉轮静静悬于空中,没有星子作陪,更显孤洁。我连忙举起手机,将这抹月色定格入相册,也算弥补了前几日心中的遗憾。

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动生色轻盈地悬挂空中,她姣好明媚,晶莹如玉,悄然无声地遥递一瓣心香,温柔地给生态广场的林林总总披上一层光润、淡雅、柔和他银纱,让整个越城沉缅在这轻雾朦胧,如梦如幻的静谧美妙中,美得让人心神沉醉。

人说:“太阳在人心里激起行动的欲望,月亮则激发起情感。”沐浴在溶溶月色里,凝望那幽雅娴静、纯洁清朗的月轮,心中不由得泛起细微涟漪。一时兴起,便作小诗《辰时观月有怀》以记之:

乙巳桂秋临十八,

辰光初透玉轮斜。

自古多情十八月,

曾伴孤踪照落花。

素魄轻笼疑覆雪,

闲愁暗起念卿华。

最怕相思无寄处,

一缕清辉系远涯。

阴阳五行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脉络。我曾暗自思索:太阳属阳,因“阳”字嵌于名中;可月亮属阴,“月”字里却无“阴”的痕迹,这疑问始终萦绕心头。细究之下才知,“阴”的意象原是从月色中来。月色望去清冷,正如 “影自娟娟魄自寒”所言,字里行间似藏着一个“寒”字。阴由寒生,寒乃阴之源。《淮南子・天文训》有云:“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相传唐玄宗游月宫时,见一宏伟宫府匾额题着“广寒清虚之府”,“广寒宫”之名便由此而来。自此,国人提及月亮,总与“寒”字紧紧相连。

人的感知往往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同样是月白风清的中秋夜,在我心中却留下了不同的记忆,其中最深刻的,莫过于2009 年在金城黄河的游船上度过的那个中秋。在江河之上观月赏色,景象与寻常大不相同。西边金乌西沉,东方玉兔渐升,月亮仿佛从黄河尽头缓缓诞生。待月悬高空时,竟能看见它在黄河浪涛中翻涌,月光与水光交融,被船尾的螺旋桨搅成无数道闪烁的光环,交相辉映,似梦似幻,绵延千里,影影绰绰。

月的姿色惹人怜爱,月的品格更令人敬佩。太阳是辉煌的象征,光芒万丈,朝气蓬勃,给人无限生机与希望。月亮深知自己不及太阳的威力。即便满月时,月光强度也不过是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但月亮自有太阳难以企及的特质。

月亮向来落落大方,“宵从海上来,晓向云间归”。挚友的思念,可托它传递;游子的乡思,能借它诉说;诗人的幻想,由它插上翅膀。它对世间有情人格外眷顾,还委派月老掌管人间姻缘。“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它用清辉点亮情人的眼眸,用寂静烘托情人的软语娇音,用微凉的夜风催情人相偎相依,最终成为人们心中“深情”的象征。

月,泛爱众生,无一点私心,无半点褊狭。她君临人世间,把清辉普洒。无论古人今人,万代同辉映,千里共婵娟。无论中秋之夜百姓祭拜、万众仰望,还是万籁俱寂、无人问津之时,它都默默守护着世间生灵。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做这一切向时候,一点儿也不顾及自己。尽管地球人都知道,她自己并没有光,而是借了太阳的光,可她还是把万物的影子留在人间。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