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三教圣地-云门四至
yearner
25-09-18 13:35 绍兴
楼主
三教圣地-云门四至

总:云门寺被四山包围

1、唐· 宋之问《游云门寺》:“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2、北宋· 苏舜钦《游云门》:“翠嶂环合封白云,中有萧寺三为邻。”

3、佚名《游云门》:“一重溪绕一重山,寺在溪山万叠间。”

4、北宋 · 吴处厚《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三寺峙若鼎,四山合如环。”

注:根据《祠祀考》云门寺在会昌佛难之后,所剩无几,但是经过吴越国发展,到了北宋时期已经恢复。苏舜钦吴处厚等所处比陆游所处早百年。其所见应比陆游在《游云门寿圣院记》所记的父老言更可靠。这个特征和今云门寺不符,与现发现的高度符合。

北:云门寺北背倚三峰。

5、北宋· 王冲《次韵范公游云门》:“刹倚三峰直,钟传万壑回。”

6、明· 唐之淳 《秦望山》:“茫茫三神山,虎视欲来宾。”

7、北宋· 谢景温《游云门》:“ 邪溪欲尽山转青,中有三寺山为屏。秦峰表里植苍翠,顷视万木相峥嵘。”

8、唐· 刘禹锡《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

9、唐· 宋之问: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10、唐· 萧翼 《登秦望山》:“猕猴推罗悬崖石,打破下方遮云寺。”

11、唐· 僧灵澈《云门寺》:“湖边归鹤唳寥泬,僧房半倚秦峰缺”

12、西梁萧察《游七山寺赋》:“夕云生于窗牖,朝日照于檐梁。”

13、西梁萧察《游七山寺赋》:“寺既凭山而构造,山亦因寺而有七。”

14、 唐 · 崔子向《游云门》:“长松落落胜天台,佛殿经窗半岭开。”

15、唐· 严维《云门寺小溪茶宴怀院中诸公》:“石路云门重,花宫玉笥前。”

16、唐· 郎士元:《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髣髴心知处,高峰是会稽。”

注:

一、5、6说明了寺背后有三高峰,这与居然的《萧翼赚兰亭图》符合。(唐之淳是唯一记载云门寺在季元被毁的人,应对云门寺有相当了解,所以也采用了他的诗句。

二、7-11说明了寺庙背后一峰为秦望山,而其西为禹穴。这与李白的· 《送纪秀才游越》:“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云门寺西引溪而上为禹穴。

三、7-14同时说明了,云门寺在半岭,即山脚上。其古秦望山有崖,崖上有石,石甚至可以被推落至云门寺。

四、15说明一峰为玉笥峰。

五、16说明一峰为会稽峰,事实上从古云门寺视角看,最高峰就是会稽峰。

以上这些都很居然的《萧翼赚兰亭图》符合。与今云门寺不符。

东:

17、唐·孙逖《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18、唐· 宋之问: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19、南朝· 宋桓道鸾《续晋阳秋》: “以母老还南山若邪中。内史郗愔表荐之,征博士,不就。初,月犯少微星,一名处士星。

20、唐· 灵一的《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春山子敬宅,古木谢敷家。”

21、后梁· 萧察《游七山寺赋》:“故孝先往而成真,庆绪经而离俗。”

22、南朝梁代· 惠皎《高僧传· 竺法旷》:“晋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始投若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郄超、谢庆绪并结居尘外。”

23、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有孤石临潭。乘崖俯视,猿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沉骇观。上有一栎树,谢灵运与从弟惠连常游之,作连句,题刻树侧。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24、唐· 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才;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

注:

一、根据17、18云门寺在潭侧,寺楼东依靠在东山。

二、22和23看,东山朝西面是崖,因此可以倚楼。而少微星谢敷住在东山上。

三、24看从岭上山亭可望东山。



25、唐·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26、《越绝书》:“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六尺,东面广四尺,西面广尺六寸,刻文立于越栋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

27、《越绝书》“若耶大冢者,句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

28、北宋 钱公辅《若耶溪》:“若耶溪出若耶山,浪影溶溶入醉颜。”

注:

一、由于若耶溪在古秦望山南,若耶溪出若耶山,而根据23,孤潭为麻溪和若耶溪分界,若耶山也是若耶溪的起点,

二、若耶山也同样在孤潭边。因此根据若耶溪的流向,南山应为若耶山,孤潭在若耶山北。

西:

29、春泛若耶溪唐·綦毋潜: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一、西有壑,有溪东出,见37,41。

内:潭 、溪和岭

30、唐 · 严维《同韩(一作韦)员外宿云门寺》 :“潭空观月定,涧静见云多。”

31、唐 · 马戴《早发故山作》 :“独宿灵潭侧,时闻岳顶钟。”

32、唐 · 马戴 《早发故山作》 :谷响猿相应,山深水复重。

33、唐· 独孤及:《奉同徐侍郎云么新亭重阳晏集》:“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

34、北宋 · 吕夷简 《忆越州》:“前溪后溪月上处,千山万山花发时。”

35、唐· 王维 《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36、李白 · 《送纪秀才游越》:“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

37、南梁·萧詧《游七山寺赋》:“于是历乐林而南上,升法华而望西,有磕磕之奔涧,复亹亹之长溪。”

38、《游七山寺赋》:“既爽垲之禅宇,亦显敞之华房,跨曲涧而为室,绕纡岊而修墙。”

39、宋·钱惟演《留题云门山雍熙院》:“凌晨后岭纵俯仰,长林翠阜何纵横。献之旧地不可辨,悬崖欲断石作坑。”

40、宋·钱惟演《留题云门山雍熙院》云‌:‌"崇台含夕霭‌,‌危阁架春波‌。

41、陆游《游云门寿圣院记》:“入寺,稍西石壁峰为看经院,又西为药师院,又西缭而北为上方。已而少衰,于是看经别为寺曰显圣,药师别为寺曰雍熙,最后上方亦别曰寿圣,而古云门寺更曰淳化。一山凡四寺,寿圣最小,不得与三寺班,然山尤胜绝。游山者自淳化,历显圣。雍熙,酌炼丹泉,窥笔仓,追想葛稚川。王子敬之遗风,行听滩声,而坐荫木影,徘徊好泉亭上,山水之乐,餍饫极矣。而亭之旁,始得支径,逶迤如线,修竹老木,怪藤丑石,交覆而角立,破崖绝涧,奔泉迅流,喊呀而喷薄,方暑,凛然以寒,正昼仰视,不见日景。如此行百余步,始至寿圣,崭然孤绝。”

注:

一、30、31说明云门寺侧孤潭,可见《云门志略》中的图错误。

二、32、33、36、37、38、40、41麻溪有主源来自禹穴,东流经过寿圣,其溪较大,有绝涧(鸟鸣涧)。支源经显圣和雍熙。

三、39、41二溪中隔一小岭,即寿圣院和其他寺隔岭,岭在雍熙院和显圣寺北。很有意思的是南梁时期的萧詧和北宋的钱惟演都描写了云门跨溪建楼的特征。



今云门寺 昌源 总 不符 符合 东不符符合 南不符符合 西不符符合 北不符符合 内不符符合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