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禁烧:解“燃”眉之急,还得靠“疏”字诀
又到秋风吹熟田垄的时节,田埂上“禁止秸秆焚烧”的标语又密了几分。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人,我太懂农户对焚烧秸秆的“执念”——不是故意要添污染,实在是田头的秸秆杂草清理起来费工费力,一把火烧了既省事,烧成的草木灰还能松土壤、调酸碱,是老辈传下来的“土办法”。这千年习惯,哪是一句“禁”就能轻易改的?
其实农户心里有算盘,烧秸秆图的无非是“省劲儿”和“肥田”。可很多人没算明白一笔账:秸秆焚烧时的浓烟会呛得人睁不开眼,还可能引发交通隐患,碳排放更是给大气添负担;反观秸秆还田,效果一点不比烧灰差。碎在田里的秸秆,在土里慢慢分解,能给土壤添“营养”——有机质多了,土壤就松快了,保水保肥的本事也强了,作物根系能扎得更深;而且秸秆里的氮、磷、钾,会跟着微生物慢慢释放,据测算能让土壤肥力提个5%-10%。据报载,黑龙江那边曾做过试验,秸秆还田的地,庄稼长得比没还田的壮实不少,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
要改老习惯,“堵”不如“疏”。光靠喊口号让农户“别烧”,不如帮他们找到更省心的办法。
首先得把“理”说透。不能只讲“焚烧污染”,得用农户听得懂的话算明白“还田账”——比如“碎草还田等于给地施了肥,来年收成能多一点”,再结合村里的实例比划比划,让“秸秆还田好”真正入耳入脑,比硬邦邦的规定管用。
更关键的是帮农户解决“碎草难”的问题。市场上现在一般碎草机的价格300到5000不等,农户不是不想还田,很多时候是舍不得花钱买碎草机,或者不会用。这里其实可以学一学旧家电置换的思路:政府牵头,村级经济强的地方搞试点,集中招标采购,找靠谱的厂商合作,搞个“三方分担”——农户掏一点,政府补一点,厂商让一点,把碎草机的价格降下来,,让普通农户咬咬牙就能买。还可以让厂家到田埂上搞示范,机器怎么用、碎草怎么还田,手把手教,农户见着实在好处,自然愿意试。
要是能有农业专家参与就更好了,帮忙选些轻便、好操作的碎草机,价格又实惠,不用太复杂的功能,能把秸秆打碎还田就行。先在几个村搞试点,让早用的农户当“活广告”,看着邻居家的地肥力涨了、收成好了,其他人自然会跟着学。
说到底,农户烧秸秆,不过是图个方便、省点力气。只要咱们把“疏”的功夫做足——让秸秆还田既不贵、又好操作,还能实实在在多打粮,这千年的老习惯,总会慢慢变过来。到时候,秋田里少了浓烟,多了碎草还田的忙碌身影,空气清爽了,土地也肥了,这才是咱们想要的秋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