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今日,2022年9月10日,教师节恰与中秋撞了满怀 —— 月光裹着粉笔灰的暖,像是给师长的祝福镀了层银。可今年不同,2025 年的教师节落在农历七月十九,要等足足二十六天后,乙巳年的中秋才会姗姗而来。这差了近一个月的距离,定是闰六月在从中作梗,让“教师”与“中秋”这两个温润的节日,成了戴着笠帽亲嘴的模样,终究难寻往日的交叠暖意。
自 1985 年第一个教师节启程,晃眼已是第四十一个春秋。这日子从不是教师专属的“纪念日”那般简单,它更像一枚沉甸甸的符号,载着全社会对教育的共识,承着 “尊师” 的文化根脉,也指着 “重教” 的价值方向。古话说 “三尺讲台,亘古培梁柱”,又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谁能没有困惑?若困惑时不肯向师长求教,那些疑问便会如藤蔓缠心,终其一生都解不开。这道理,过了这么多年,依旧在讲台上传着、在时光里藏着。
四十一年过去,“尊师重教”早已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暖政。如今教师的退休金,比企业退休人员高出 15% 到 35%—— 就说那有三十五年教龄的高级教师,每月退休金能有九千五往上,可同等条件下,企业退休的同志大多只有三千八左右。也难怪,现在教师成了众人羡慕的“香饽饽”,提起这份职业,总有人带着几分向往。
有句话,当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时,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1972年,我被公社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可在政审关被刷了下来,即遇贵人相邀,到富盛中学去教书。朦胧的我,一个心思想返城,1975年知青落实政策时,终于回城,当了名建筑工人。你说,好好的教书先生不当,偏要去当泥水匠,现在想来,那时的“返城”二字,到底是藏了多少执念,竟让我日思夜想,连到手的幸运都攥不住。
前阵子,绍康邀我去井泉山庄。如今的富盛,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了。城里有的水电煤、网络信号,这里一样不缺;出门有公交,看病有医院,青山绕着绿水,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甜味。我一个人,无牵无挂,城里是租房,若到富盛,租房还比城里便宜。心想,余生若能在富盛安度,倒真是个最佳选择。
我知道人生是条单行道,人生没有后悔药。当年,命运明明安排我已当上“教师”是我自己“返城”心切,好像城里有个吊煞鬼把我吊上来无疑。若一个人一生允许你有二件事可反悔,那么1975回城这件事即首当其冲,我知道这是我“眠床里兜会”异想天开,权当在第41个教师节过个“教师”瘾吧。
将与2025教师节作别之际,愿“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尊重与关爱中成长。毕竟,一个重视教师的国家,才会有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