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400岁名校今秋穿越了时光
许愿上上签
25-09-10 12:05 绍兴
楼主
孩子们在新校园里快乐成长。

昨日,在陶堰街道白塔路与规划8号路交叉口东北角,一座三面环水、绿植葱郁的现代化校园内,传来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作为一所拥有400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陶堰街道中心小学(又名绍兴市浔阳小学)新校区启用后迎来首个开学季,在浙东运河与百家湖的环抱中,续写“耕读传家”的文化新章。

小学传承耕读之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听到“浔阳”二字,很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而浔阳小学的名称由来,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堰街道浔阳村副书记李建祥告诉记者,“浔阳”之名,至今流传着两种颇具深意的说法。其一与村落的自然地理密不可分,浔阳村地处鉴湖(古称镜湖)之北,故得名“浔阳”。“浔”字有“水边深处”之意,精准地描绘了村庄临湖而居的地理特征。另一种说法则与当地望族陶氏家族息息相关,元朝末年,陶氏先祖从江西九江(古称“浔阳”,也正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来源)迁徙至绍兴陶堰,自此在这里开枝散叶,耕读之风日渐兴盛。从1465年到1639年的170余年间,陶堰先后走出32名举人。

这份深厚的文教传统,最终孕育出了陶堰街道中心小学的雏形。明朝万历二年(1574),明末进士陶允宜创办念斋书院,这便是学校的前身。此后数百年间,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发展:1711年,书院改名为惜阴义学;1898年,更名为浔阳学堂,开启近代教育转型之路。

“20世纪80年代,老校区建起了第一栋教学楼,1992年我们正式搬入浔阳路15号的校址。”已在该校任教20余年的副校长胡鹏飞,对学校的变迁记忆犹新。他回忆,当时学校采用的六边形教室,在乡村学校中堪称“创新设计”。但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没有体育馆等基础教学设施,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为破解发展瓶颈,2023年12月19日,陶堰街道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工程正式启动。新校区总投资约1.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于今年9月如期投用。

每个角落都是自然之美

走进新校区大门,地面上用铜板镌刻的校园名称变更时间线格外醒目,从“念斋书院”到“浔阳学堂”,再到如今的“陶堰街道中心小学”,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面对大门的第一幢楼,便是校史馆和开放式图书馆,校史馆如今还在装修中,而开放式图书馆则以“念斋书院”命名,传承着校史文化,是孩子们的“读书天堂”。

“以前教室里是长条凳,现在换成了能放倒躺下的午休课桌椅。”说起新校区的变化,胡鹏飞滔滔不绝:教室面积比原来更大,光线更充足;实验室、机房、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数量翻倍,“乡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实验课、用新电脑学习计算机知识、练乐器,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新校区的自然之美也让师生们自豪。“我们学校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北临浙东运河,南傍百家湖,校园里种满了绿植,春天有花、秋天有果,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心情会更舒畅。”副校长王栩生笑着说。

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学校对校史文化的传承也未曾停歇。王栩生告诉记者,为让学子们了解学校历史、传承先辈精神,学校专门编写了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的校本教材《走进念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与德育教育。另外,还有校歌《美哉我浔阳》、校训、文化墙、各种实践活动等,融入日常教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先辈们的读书治学精神。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0.5元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