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风,终于褪去了盛夏的烈性,变得宽和起来,像一位故友轻轻拍你的肩。9月9日这一日,阳光不炙不燥,从云隙间筛下来,温温柔柔地落进心里——恰似我们十三颗心,隔了近百天的惦念,又一次在桃源酒家9号包厢中重逢。
自上回6月2日小聚一别,日子一页一页翻得悄无声息,竟已秋意初染。这一百天里,或许我们在晨市擦肩点头,或许在微信中三言两语话家常,可终究比不得此刻——围坐一桌,酒未入喉人已醉。推门一见那熟悉的身影,听见那浑厚或清脆的笑语,那一句“好久不见”早已用不着出口,它化作眼底的光、眉角的笑,融化在满室暖意之中。
席上的酒杯,盛着各不相同的心事。召集人与敏敏、玲龙三人白酒明澈,杯壁相撞声如碎玉,仿佛为这老友重逢奏起轻快的序曲;群主、“姑爹”与我,则品着加饭酒,醇厚里带甜,恰如我们的话旧愈聊愈浓;另有四位女士与三位男士举着饮料,气泡晶莹腾跃,映得人面如花、笑靥生动。杯中所盛虽异,情意却相通。每一次举杯,皆是对往昔的致敬,对此刻的珍惜。
我等十三人,共享一段如火如荼的青春。群主等六位是1969年及之后下乡的知青,其余七人则早在1964年就已踏上征途。田埂上的汗水、煤油灯下的夜话、分食一个烤红薯的香甜……那些苦中作乐的岁月,早已将我们牢牢铸成一片。如今说起当年糗事,仍能笑出眼泪;提及旧日艰辛,声音便不自觉放轻。这不是伤怀,而是疼惜——疼惜这穿越半个多世纪却依然滚烫的友谊。
酒过三巡,话也如春水漫堤,流过沧桑过往,也漾向可期未来。我们聊起这些年如何彼此搀扶,如何共度时艰,如何在一通电话、一顿便饭中传递温暖。点点滴滴,细碎却明亮,如散珠串链,将我们的人生牢牢联结。
席间有人说起近三个月来的家常琐事,柴米油盐中也都是人情滋味。召集人早已热心安排好了下一场相聚:九月二十一日,二十人共赴大禹陵。我们将在古柏荫下漫步,感受千年历史的层叠,再转至翡翠食府继续畅谈,举杯共进午餐。
时光如川,不由分说地将我们冲刷成白发之人。可那又怎样?今日此刻,我们偏要在桃源酒家里“偷”得一晌光阴,痛痛快快地重温青春、展望夕阳。鬓角的白,是岁月颁发的勋章;额间的纹,是生命馈赠的故事。我们老则老矣,却心犹热、情更浓。
散席时,秋日斜阳正暖,镀在酒家门楣之上,也为我们每个人的身影描了一道金边。我们笑着道别,却没有半分惆怅,这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相见的开始。知青岁月早已远去,但这情谊,却如陈年黄酒,越存越香。往后人生风雨或许仍有,但有这些老友在侧,我们便有了无穷底气。
愿我们常聚常欢,常笑常念。纵使岁月流转、年华老去,惟友情不散,热爱不熄,永远鲜活,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