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因去蜜蜂洞山路难行而折返,到桃花潭镇的街上吃中饭。
这条街约百十来米长,是条两面街。街上饭店颇多,没有“万家”,也得有十来家。且家家户户都贴着李白“赠汪伦”的那首诗。我俩找了一家“正宗徽菜”的小饭店解决肚子问题。
我不惑地问饭店老板,为何这里每家每户都贴着李白《赠汪伦》的这首诗?老板说,你们找对地方了,你们若想听,你俩边吃我边讲,我友人无为人,对老板说咱老乡,你就陪我们喝一杯吧,这样咱边吃边听,你就边吃边讲。
以下,是我根据记忆整理的那位老板讲的故事。
李白与汪伦:一段因诗结缘、以情动人的千古佳话
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人物,一生游历四方,广交天下名士,而他与汪伦的友情,虽无朝堂权位的交集,却因真挚纯粹的情谊和一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友情范本之一。这段友情的诞生、发展与定格,充满了“知己相逢”的偶然与温暖,背后的细节更能体现两人超越身份与功利的纯粹情谊。
一、友情的缘起:一场“善意的邀约”
汪伦是唐代泾县(今属安徽宣城)的一位普通士绅,并非官宦或文人墨客,却因对李白诗歌的极度喜爱,成了李白的“铁杆粉丝”。他深知李白一生有两大爱好:嗜酒如命,爱游名山大川,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封邀约信,试图打动这位“诗仙”。
信中汪伦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当时正因“安史之乱”后被贬,后遇赦东归,心境虽有豁达,却也带着几分漂泊的落寞。听闻“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他立刻被这等“神仙境遇”吸引。对李而言,“桃花”是浪漫的象征,“美酒”是精神的慰藉,于是欣然前往泾县,赴汪伦之约。
然而,到了泾县后,李白才发现“真相”:所谓“十里桃花”,并非真的有绵延十里的桃林,而是当地一处名为“桃花潭”的深潭;所谓 “万家酒店”,也不是有一万家酒店,而是一位姓“万”的开的一家小酒馆。这种“文字游戏” 般的邀约,换作旁人或许会觉得被戏弄,但李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真诚与巧思打动。他看出汪伦并非刻意欺骗,而是用尽心思邀自己到泾县一游!这份“粉丝对偶像”的超级喜爱,恰好戳中了李白渴望被理解的内心。
二、友情的升温:十日相伴,知己相逢
李白没有因“误会”离去,反而留在了泾县,与汪伦共度了约十日的时光。这段日子里,汪伦以最高的礼遇相待,却毫无谄媚之态,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陪伴李白:
陪游山水:汪伦带着李白游览桃花潭的清幽景致,看潭水碧波荡漾,听两岸猿啼鸟鸣。虽无“十里桃花”,但桃花潭的静谧与秀丽,反而让厌倦了官场纷扰的李白感到安心;
共饮美酒:汪伦每日备好自家酿造的米酒,与李白在潭边对饮。酒过三巡,李白诗兴大发,汪伦虽不善作诗,却能静静倾听,偶尔用朴素的语言赞叹,这份 “懂”比任何文人的唱和都让李白舒心;
坦诚相待:汪伦从不因李白的名气而刻意奉承,反而会与他聊起田间的收成、邻里的趣事,让李白感受到久违的“人间烟火气”。对一生漂泊、常陷“众人捧却无人懂”困境的李白而言,这份平等与真诚,正是他渴求的“知己之谊”。
十日的相处虽短,却让两人从“偶像与粉丝”变成了真正的朋友。李白后来在诗中回忆这段时光时,曾隐晦提及“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份“深”不仅是潭水的深度,更是他对这段友情的珍视。
三、友情的定格:一首诗,一座潭
李白终究是“仗剑走天涯”的游子,短暂停留后便要继续东行。汪伦深知无法挽留,却用最动人的方式为他送别:
悄悄送行,以歌表意:李白乘船准备离开时,本以为是悄无声息的告别,却突然听到岸上传来阵阵歌声。汪伦带着当地的乡亲,手举酒壶,站在桃花潭边,用泾县的民间歌谣为他送行。歌声质朴悠扬,充满了不舍与祝福;
即兴赋诗,千古流传:眼前的景象让李白瞬间动容:他一生见过无数盛大的送别,却从未有过如此“平民化”却又如此真挚的场面。船行渐远,汪伦的身影与歌声仍在岸边,李白情难自抑,挥笔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年,桃花潭旅游刚开始,接待处设在一破旧的大屋,空空如也的大厅,只有两位年轻的姑娘在上班,桃花潭两岸没有任何宣传资料,没有设施,不用买票,任你游览。临街这边还有一条在建的弄堂,两边是无人居住新建的仿古建筑,河对岸未曾开发,是原始的旧模样。
若有可能,真想去游一游,二十年后的桃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