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跨越钱塘江,飞向绍兴的大街小巷时,整座古城都染上了金榜题名的喜悦 ——193 名绍兴少年将带着乌篷船的灵气、兰亭墨香的底蕴,踏入这所百年名校的殿堂。这组数字背后,是古城教育交出的亮眼答卷,更是 2500多年文脉厚积薄发的生动注脚。
从会稽风骨到名校通知书文化基因如何滋养成长?
绍兴,古称会稽,其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490 年越国建都于此,历经 2500 多年岁月洗礼,城址始终未变。这里是文人之乡,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即兴挥毫,写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场禊礼盛会成为千古佳话;名士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王阳明心学于绍兴古城萌发并传播四方。陆游、徐渭、鲁迅、蔡元培、竺可桢等众多名人先贤皆在此地成长,他们的故事与精神融入了绍兴的每一寸土地,构成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绍兴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众多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此次被浙江大学录取的 193 位绍兴学子,正是绍兴教育成果的有力见证。图片来源绍兴浙大校友会
写在最后:从稽山鉴水到之江两岸当 193 名少年带着 “书圣故里” 的印章走进浙大,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绍兴人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火种。或许未来某天,在实验室里破解科技难题的,是曾在兰亭临摹过《兰亭集序》的少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是在鲁迅故里读懂 “民族脊梁” 的学子。稽山鉴水育英才,文脉永续谱新篇。恭喜所有上榜的绍兴少年,也致敬这座永远把 “育人” 刻进城市基因的古城 —— 下一个传奇,正在笔墨纸砚与数理公式的碰撞中,悄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