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大年初一的那一天,必定会有一些人挎着篮子,挨家挨户地喊“顺溜”,同时说着一些祝福的好话。而主家,必定都会有一些布施:或粽子,或年糕,或是一些小额的钱钞。
大凡布施钱钞的,从初始的一分两分,到后来的一角两角,直至后来的一元两元。而无论是布施粽子还是年糕,或者是钱钞,也无论多寡,接受布施的人都不会嫌弃。大家都图一个吉利与彩头,所以,即使平时舍不得布施的人家,在大年初一的那一天都不会吝啬。
这些喊顺溜的人,有些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抹下面子在这一天讨一些利市,以解燃眉之急。而大多数则是所谓的乞丐。以前在我们这里是没有乞丐这个词汇,一般都称之为“讨饭”,也就是“要饭的”。
而乐善好施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人家过得都不怎么宽裕,甚至都比较拮据,所以要饭的人得到的布施大抵也是不足以解燃眉之急。
布施这个词其实来自于佛教。意思就是指通过分享自身资源帮助他人,以此减少自我执着并积累善业。其本质强调无条件的给予,而非交易或回报。而受施之人,大抵不可以也不应该嫌弃或者挑三拣四的。
然而,慢慢地乞丐成了一份职业,而乞讨的东西不再满足于食物。有时候如果布施的是大米,这样乞讨者就会满脸嫌弃,甚至骂骂咧咧地嘟囔个不停。却不知道大米也是可以换钱的,只不过懒得去换而已。
而最近看到的一则奇葩之事更是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与三观:五台山的某一座寺院,把施主的一袋大米丢弃于寺院之外,言之为粮库之中这样的陈米太多了。
呜呼!以前只知道“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却不知道寄生之徒的粮仓现在居然也成了硕鼠的乐园。说到底无非是嫌弃布施的只是大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