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我在“说说”中说了健康,昨天又说了“金钱与健康的关系”,意犹未尽,接下来“二说健康”。
"健康" 二字,自汉字诞生便与之相生相伴。
从甲骨文的刀刻笔锋到楷书的方正端庄,这两个蕴含着先民智慧的字符,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回溯千年,在纸张泛黄的典籍里,"健康" 虽非高频词,却始终静默守护着东方文明对生命质地的朴素追求。
在千禧年前的半个世纪,它更像一组含蓄的注脚。
当年我辈在台灯下铺开泛黄的表格,指尖掠过 "身体状况" 一栏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落下 "健康" 二字。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书写仪式:下乡当知青时,用它丈量土地与体魄的博弈,回城后的建筑工地上,用它记录汗水与光阴的岁月,就在当年“老妞上绣绷”的电大课堂上,也在作业本的扉页偷偷摹写过这两个字,仿佛写下对未来岁月最质朴的期许。
如今再看,这简简单单的笔画间,藏着一个民族对 "无恙" 最本真的向往:不是医学报告上的冰冷指标,而是晨光里能担起锄头的肩膀,是暮色中能端稳粗瓷碗的手掌,是每个平凡日子里都能触碰到的、热烘烘的生命力。
曾记何时,"健康" 是枚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硬币。
二十岁在田畈里战天斗地时,三十岁熬夜做施工方案时,四十岁应酬推杯换盏时,我总以为这副钢筋铁骨是取之不尽的燃料库。人们总说 "年轻就是本钱",可那时的我,更愿意把 "本钱" 兑换成年底分红时的工分,酒桌上的合同。健康二字,像被随手塞进抽屉的体检报告,在忙碌的尘埃里泛着模糊的光。
当统计局的数字官宣 "老年社会" 降临,当广场舞的音乐盖过了迪斯科的节奏,当吾辈先后成了谁家翁媪后,这个曾被人们长期藏在档案袋里的一组词汇,突然登上了生活的 C 位:线上线下“健康”二字使用频率夺魁,超市货架的 "无糖"、"低脂"标签亮如星子,微信运动圈中的步数排行榜取代了业绩战报,"健康" 二字,恍然重新被人们认识而成为时代的热搜词。
今人明白一个道理:丢了什么也别丢了健康!既然健康如此重要,它来自哪里?各人各见,本人之拙见:健康来自心宽,健康来自心安,健康来自快乐,健康来自运动,健康来自淡然,健康来自自律,健康来自少欲,健康来自少虑,健康来自少气,健康来自少食,健康来自早睡,健康来自少言,健康来自少怨。健康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