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中学母校的爱恨憾事
徐荣昌
引子
我们个有《平中高中同学群》,前些天,群里冯雄飞学长提了个建议:写点回忆母校的文章,以传世于后代。我想,写点回忆文章可以,但岂敢奢望传世于后代呢?
七老八十之人,发苍苍,视茫茫,牙齿要打桩。退休赋闲之身,晚上睡觉,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那梦有时极恐,有时极喜,有时恐喜夹杂……一觉醒来,刚刚做过的梦瞬间就全忘了,当然也些梦,某个梦景记得清清楚楚。待后细想,梦,或是曾经的回望,或是深入脑海的许盼。因此我想:用笔涂鸦些文字,也是夕阳西下之人或可消磨时光的好去处。
母校,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这十六七年时段里我们经历了启蒙筑基深造三个阶段,其间可记可忆的磨练拼搏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平水中学,我的中学母校,我爱您,想您,喜您,恨您,念您!我是想写写对您的思念。思念的梦能否成为现实也很难说,努力为之吧!先把回忆平中母校文章的题目拟岀来:《平水中学母校爱恨憾事》吧!
一、考入平水中学我很感荣幸
我是1961年夏考进平水中学的。那时的我,真的很幼稚,6年小学只读过小学语文算術各册教课书,没见过一张报纸,没见过一本杂志,课外书更不用说了。不怕今人笑话,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也见没过大海和汽車。小学毕业前也没到绍兴城里去过,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的。真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都是因为我生长在若耶溪源头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被人称为"山里人"。那山那村就是根据鲁迅先生的《祝福》拍摄成电影中的贺老六祥林嫂生活场景的地方,离我们村只有三里路之遥。这里的“山里人”,落地一声喊,喊出了“偏僻"!喊岀了"贫穷"!
我小学毕业参加中考是俞校长董老师、尉老师三人带领全班四十几位同学步行二十几里路,赶赴平水中学进入考场的,上午考语文,下午考算術,考试结束后,我的又步行二十几里路返回各自的家中。
是年8月初,邮递员送来了录取通知书,9月1日我荣幸进入了平水中学在初中部读书。说荣幸那是因我是凭自身实力考上的。因为班上有三位同学其家庭出身成份或地主或富农而榜上无名。还有三位男同学(其姓是王、金、何)没参加中考而被保送到绍兴一中读书。后来才知道那三位保送生都有着某种"光环"。读小学时,我年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是天花板级,但最后还是没有列入被保送到一中去的行列。不免有点憾感。
二、我眼中平水中学校舍端庄漂亮
因为小学后三年是在岔路口毛蓬庵里就读的,那里的校舍有点不伦不类,有点让人窒息感(可参阅《我的小学读书生涯一一兼谈毛蓬庵的印像记》)。而一进入平水中学就让我兴奋不已,它的校舍建筑现代而端庄而且漂亮:二幢教学楼全是实叠青砖黛色瓦片洋房建筑,东西两幢教学楼共十二个教室,6个办公室。两幢教学楼之间相隔四五十公尺,中间有一宽阔的甬道相连,形成"工"字型排列。甬道的左右各有一小块水稻田,那是我们学生的学农的水稻田。水稻田的东侧甬道的两左右两边各是三间开面的小洋房,其中两间打通为大教室和图书室,还有二间为教务处和值班室。教室高大的玻璃窗下面的墙外冬青树环绕。经教学楼前的石径小道再向前行就见三个长长的石级,拾级而上,就能看到那有十平方米左右石砌水池塘,平水江水库的渠道水通过地下暗道源源不断地注入水池中,以供全校师生洗涤各种物件。水池两侧不远处,右侧是学校大礼堂,左侧是总务处和食堂,再前行就是学校大操场。给人的感觉:教学楼端庄肃穆,是读书的好地方。校舍其它建筑设施合理漂亮而实用。比如师生的宿舍虽是沿用原平水镇上金姓地主建造的台门(古时绍兴台门特色建筑)大小楼屋几十间,大房间则为学生宿舍,小房间则为教师宿舍,学校规定:宿舍内不准用火,在校师生一律在食堂用餐。就是校长、书记也就住在师生宿舍大门外旁边的两间又低又矮又潮湿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守护着师生进出住宿的安全!现在想起,令人肃然起敬!
三、一个令人唏嘘的数字
平水中学原名是绍兴第三中学。后因地域界限不十分明确,不少人只知绍兴一中绍兴二中在城内,第三中学在哪里许多人不知晓。平水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就是绍兴的教育重地之一,曾有过众多私塾和书院。绍兴第三中学所在地平水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昌盛的地方,改名平水中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教育文化和传统,让学校更好地融入地方文化脉络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地域感,后更名为平水中学。
我考入平水中学那一年,学校共招收了153名学生,分别为初一①班、初一②班、初一③班。我被编排在初一③班,当时的学生分班都是随机的,没有现在中学的重点班普通班,文科班理科班之说。我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是许鲁老师,他是一名退伍军人,身体壮实,脸上胡子浓密,每天上午见他胡子刮得很干净,但下午又呈黑乎乎一片,他跟我们说过:腿骨曾被子弹击伤过,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一天许老师问我:你周六(那时周六上午上课,下午学生可自行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回家是不是要路过徐某同学的家?我回答:是。许老师于是拿岀一张纸条交给我,说:徐某同学已有好几天没来学校读书了?你去问清楚是什么原因,尽量努力,劝他重返校园。我认真完成了许老师交给我的这一任务,徐某同学周末返校了,过了些许天,班上又不见他的踪影。这样的事班上不断的发生,其它班级同样事也在陆陆续续发生。到初二年上半学期,三个班缩水成一个班,只剩不足50人了,到初三年级毕业时153名只剩18名同学了。我把这18名同学列出来,他们是:李錦泰 徐荣昌 孙鹤盛 章金水 王景春 郑孝勤 尉瑞金 李双全 吕仁水 李冬水 杨仲英 陶香莲 楼小孟 董明珠 徐正玉 王阿华 冯吉乔 濮金源。
国家困难时期,学生流失人数之多令人惊恐,令人悲痛!时隔60余年,时至今日,那些读书认识同年级而失学的同学还能相见吗?还能记起我们曾经是同学吗?我想,纵然能相遇,也会是相对而无言。更怕的是相见不相识,陌路人一个,认不得了。是的,有国才有家,国富民才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平水中学,我的母校,我爱母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