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绍兴各大墓园迎来祭扫高峰,人群中不乏老年人的身影。记者走访发现,多地陵园因台阶(或坡)陡峭、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让许多老年人陷入“登山式扫墓”的窘境。
4月5日,记者在绍兴越城区鉴湖街道官山生态陵园看到,前来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但通往墓区的一段上坡路,让许多老年人倍感吃力。“年纪大了,膝盖和腰背有点吃不消,但每年清明为了给母亲扫墓,再难也得来,好在这里还有凉亭可以歇歇脚。”今年72岁的徐大爷弓着腰,无奈地表示,不少墓园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仅限步行到达邻近墓区区域,无法直达核心墓区。
每年清明时节,绍兴公交部门都会开通多条祭扫专线,但墓园“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解决。类似情况在望秦山陵园、吴岙公墓等地同样存在。在柯桥区湖塘街道的吴岙公墓,步梯坡度陡峭,部分台阶高度超过15厘米,多名前来扫墓的老人呼吁有关方面就此现状进行改进,比如加装防滑扶手、设置缓坡通道或增设休息平台、防滑地砖等。
近年来,我市积极稳妥推广树(花)葬、草坪葬、海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通过出台奖补标准、建设生态安葬示范园等举措,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不过生态安葬总量仍较为有限。当前,全市多数墓园仍沿用传统设计,在早年规划时并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需求,直至目前也未对台阶设计进行适老化改造,部分路段甚至无扶手栏杆。
此外,不少墓园也缺乏无障碍设施,对肢体残疾人、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的市民而言只能依靠亲属搀扶,有的只好望而却步。“像轮椅只能到山脚下,通常都是上不去的,剩下的100多级台阶还要背着供品爬上去。”市民李女士说,随着老龄化加剧,传统殡葬设施也需要进行适老化升级,她建议在保留生态葬区步行道的同时,沿等高线增设环形缓坡步道系统或在台阶旁开辟供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打造对老年人更为友好的错层休憩空间,减少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者实地祭扫的压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