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个日子本来并不固定,为便于记忆,便于祭祀,自魏晋以后就被定在三月初三。如去年的三月初三为乙巳日,而2025的三月初三即为己亥日,但仍保留着“巳日”原始文化符号。
上巳节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上古先人以“干支”纪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此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里,郑玄有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又称“重三”。
二,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故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今日在陕西桥山举行了“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然对于绍兴人来说,记忆中有史以来,最精彩,最著名,留给今人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而非以上两种说法。但凡提到三月初三,我脑海中即刻浮现的便是曲水流觞场景,进而想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文人雅士沿溪而坐,在上游用杯(觞)盛酒置于浮在水面的器皿内投放水中,任其在曲幽的溪中顺流而下,杯在谁的面前回旋打转,谁就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可谓妙趣横生,意兴超然。
其实,三月三是个天生的节日,此时,春暖花开,万象更新,天地之间,欣欣向荣,正是踏青游春的好时令。在儒家文化圈内,众多民族将三月三定为传统节日。除汉族的上巳节以外,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黎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和“报京三月三”都是国家级非遗。此外,还有“侗族三月三”为花炮节,“瑶族三月三”为干巴节,等等。
三月三也有人称其为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的正是上巳节这天,郑国青年男女们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赏玩,互赠芍药以表爱慕之情。
说到这里,有个问号挥之不去。为何十二地支中,只有巳日享有此殊荣,其余十一个地支均默默无闻,就连十二支之首的“子”亦无话份!
究其原由,其一,“巳”的变革属性:古人认为“巳日”代表“变革后的新开始”。《易经》有“巳日乃孚,革而信之”的记载,象征阳气已盛、万物舒展的阶段,适合举行祈福活动。
乃二,节气与气候关联:农历三月初,正值仲春,气候转暖,适合祓禊(临水沐浴),踏青等活动。此时“巳日”的阳气旺盛特性与季节需求契合,形成节俗基础。
再三,节日起源的特殊性:这是干支纪日法的直接体现,三月第一个巳日为节期,直接与地支“巳”绑定。此源于干支纪日传统,而其他地支未被赋予同等节俗意义。
另,其他十一地支,没有对应节日的原因,无匹配的民俗需求,缺乏与特定节气、农事或祭祀活动强关联的场景。综上,巳日形成节日是“干支符号象征+节气需求+历史传承”多重因素的结果。故上巳节是唯一以地支日命名的节日。
除此,不知还有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