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6日的最高气温36°C以来,在寒潮的影响下,犹如亲历了冷暖急速逆转的“季节转换”,这三日最高气温徘徊在10°C上下,同时还阴雨相伴,寒意未退,大有“由夏入冬”的感觉。这般过山车式的天气,对于城里人来说,只要随着气温的升降,随时卸衣增衣即可,无甚大碍,可对于乡下人来说,那可直接影响到春耕生产,甚至全年的收成!
春分到清明、谷雨期间,正是伢绍兴广大农村进入春耕生产的农忙季。春耕的农事中做秧田是先行军,是基础。要种田,先得有秧,要育秧,就得做秧田,做秧田,老话:“秧好一半谷,妻好全家福”。此语道出了秧田对一季稻谷收成的影响。故做秧田一直被农人重视,一选好作秧田的田,一般选土质肥沃,离水源近,大路边或着河沿,比较方整,但又不宜过大的田畈,因一年要育早稻与晚稻两次秧,所以能选为做秧田的田,也是比较固定的。
做秧田是农活中的一项极细的活,先由耕牛将田耖平,“耖”是在一块不到两米宽的木板上装着许多十几公分长,三四公分宽的小刀的农具,主要是用来将翻耕出来的泥土打碎。牛在前走,人在后拉着牛绳站在这木板上进行耖田。耖田时必须夹水带浆,田里的水的多少,全凭经验。当田耖平拍碎后,再得将田耘平耥细,细成沙,得不厌其烦,细中求细。
在此基础上把这爿田,分成若干个长方形的秧板,这秧板的长一般以田亩的长度为准,太长的就一分为两,在中间开条水沟,宽度一般在1.5-1.8米上下,能让两个人在秧板上对头拔秧,关键是要让扎(撒)稻子的人,站在水沟中央左右两边田里都能扎到。这四周水沟宜深,用来分隔秧板的沟相对浅,每条沟中间略高,便于排放,板面须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当时,我心想,生产队又无水准仪,如何保持高程,实践中有经验的高手,就是用水来漾平荡平秧田的,他们的眼睛就是水准仪。
做好秧田,就开始扎稻子(播种者),扎者不是队长,就是技术员。他们站在水沟中,左手挽着装满稻子的簸箕,右手抓稻子后,机械地摆动右手的手臂做匀速运动,把稻子均匀地撒在秧板上,好像烧饼师傅在烧饼上撒芝麻。还用专门的木板轻轻地将刚撒下去的稻子拍进泥里,有时还在上面撒上一层草木灰,既保湿又防雀害。
你说那时要遇到今年这样的气温,劳作者身上穿蓑衣,头上戴着小笠帽,如何作业,要紧的是稻子经不起这二十来度寒暑温差的折腾,这将直接影响出苗率。好在乎,如今靠大数据,信息化种田,育秧也实现机械化,不用再做秧田,背时疙瘩的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