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春天,桃花焉能缺席
林冰
25-03-16 18:23 绍兴
楼主
说来也令人非解,你说偌大一个生态广场,竟然不见一株桃树,就连周遭,平水东江两岸,大禹陵景区,也不见桃花倩影,在绍兴(说的是小绍兴)要赏桃花唯一去处“吼山桃花节”。

正月十六徒步路过吼山,有“公告”知会市民:“吼山景区将于2025年3月15日起闭园,专注于打造‘东方文化谷’”,因此,2025年的“吼山桃花节”只能“爽约”了。

自1996年“吼山桃花节”问世以来,已有29个年头,每年的3.15至4.20的桃花节期间,到吼山赏桃花,已成为广大市民深到骨髓的记忆,于是,在春天里拖家带口去赏桃花已是必完成的规定动作。

为什么说:“春天,特别是水乡的春天,没有桃花,还像春天吗?春天,江南的春天焉能缺了桃花?桃花原本就是为打扮春天而生。不是夸张,没有桃花,就没有春天。”

这是因为,江南水乡的春天与桃花的紧密关联,源于桃花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意象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意义。

一、‌视觉层面的核心地位‌

桃花以其娇艳的粉红色调和繁盛姿态,成为江南春日最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其花瓣如细雨飘落,形成“粉红色童话世界”‌,与白墙黛瓦的水乡建筑、荡漾的碧波共同构成“如诗如画的仙境”‌。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与动态美感,使桃花成为春天视觉体验的灵魂。

二、‌与其他春景的共生关系‌

江南春日虽百花齐放,但桃花因花期集中且规模盛大,成为“鲜花的盛宴”中的主角‌。其盛开时,梨花、樱花等花卉与之呼应,形成层次丰富的色彩交响,而桃花的明艳往往成为画面焦点。若缺了桃花,春日景观的饱和度与层次感将大打折扣‌。

三、‌文化记忆的情感载体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美好闲静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给桃花与春天划上了经典的符号。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到今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再次激活了桃花,让其充满生机与希望,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憧憬。人们在桃花林中漫步,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

四、‌生命力的隐喻象征‌

桃花在初春“枯枝萌动”时绽放‌,其突破寒冬束缚的爆发力,恰似春天冲破料峭的宣言。花瓣的短暂绚烂与新生绿叶的持续生长,共同构成“生命觉醒”的双重叙事,使桃花成为春天生命力的浓缩表达‌。

综上所述,桃花不仅是江南春天不可或缺的花,更是串联自然景观、承载文化记忆与生命哲思的核心意象。江南水乡的浪漫想象,桃花始终是春天诗意的具象化表达‌。其形象承载着“人面桃花”的古典美学意象,既是时间轮回的物候标志,也是文人寄托春思的经典符号。这种文化积淀使桃花超越了其它花卉与植物,成为春天精神内涵的化身‌。

不见桃花的春日,将失去其最鲜明的视觉标识与情感共鸣的支点。可以说,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桃木用于驱邪求吉保安康。桃花的这些特质,在春天的百花园中,无论是百花之木,还是其它花卉,都不具备也不可能替代的。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乙巳春天缺了“吼山桃花节”,大有失落之感。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江南一景2011
2025-03-17 22:17 绍兴
1楼
桃花如美女的颜面白底透红,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桃花的花期较短,桃树的生长周期也短。美女红颜薄命一说也是以桃花为指向的!乀
六如斋主斋
2025-03-19 13:40 绍兴
2楼
碧桃是很漂亮的,但是被樱花所替代了。所谓野居坐堂前。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