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绍兴商业体群雄逐鹿
近年来绍兴新建的大大小小的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可谓百花齐放,商业氛围和活力较之过去有非常巨大的提升,由点到面,从小到大各种需求也都能够被满足,甚至出现了某种“过剩”,论商业地位,越城逐渐形成东世贸、西天地、南银泰、北天街、中大悦的趋势,柯桥万达一家独大,要说头部也只有金帝银泰和柯桥万达属于商业常青树,其余的也都是小打小闹,如履薄冰,要不就是开业人气尚可然后一路阴跌前途未卜。
群狼环伺,僧多粥少
现今的商业格局,谁也不能说稳如泰山,竞争对手众多,在绍兴这样的二线城市里,商业竞争其实已经白热化了,商业密度和人口、消费力已经相对饱和了,在消费降级的当下时代,新商业已经都在深耕底层市场,触角伸向乡镇、社区,攫取本来不被重视的消费群体了,存量市场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主城两区人口200W+的城市中能够每周都去商场消费的中产有多少?抛开房贷和必要生活支出后,又有多大的消费能力来支撑这么多层级,大大小小的商业综合体?我想这个问题是每个绍兴人听说哪里又要新开一个商业后,内心都会提出的疑问。
商业探索
过去几年绍兴非常努力的在寻求商业上的新爆点、新出路。不管是更新改造出老城区的大悦城、还是阳明故里上大路、水街、古城北、还是871厂的蜕变新生,无不展现了绍兴在商业上的一次次努力的尝试和摸索,也为绍兴商业注入了非常多的亮点与活力,绍兴也逐步走出了传统综合体模式,采用开放式的街区布局,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购物中心的空间限制,创造出一种更加自由、开放新兴商业。
寻求增量市场,发展旅游商业
旅游商业也不是一个新事物,现存的柯桥古镇算是绍兴地区对旅游商业开发的比较成熟且成功的案例,古城内的古城北、水街、和新开的越王城文化广场都属于类似的开发(镜湖黄酒小镇规划不错,只是所托非人),为什么现在看来柯桥古镇相对成功,最大优势有两点:1、对接老景区做了商业无缝延伸,景区引流+新兴商业。2、体量足够业态丰富且自成体系。从这两点看,古城内的上大路、古城北和水街都属于景区属性先天不足,引流能力不够。自身体量小,选择单一。
他山之石

太古里作为旅游商业的鼻祖和成功案例,也是老生常谈了,也是国内旅游商业的学习样板,坐落于成都市核心区域的大慈寺片区春熙路商圈,交通条件极为便捷,2 号线和 3 号线地铁直达,采用开放式的街区布局,多层次的街巷空间,丰富的业态,结合大慈寺和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现象级的旅游商圈。

南湖天地是近年来浙江省内新兴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商业。PS:这里不得不佩服嘉兴的魄力,把一个5A级景区最好的湖滨水岸拿出来做旅游商业,而不是开发房地产建别墅豪宅,地块内不乏众多历史文保,开发后重获新生。
南湖天地位于5A级的嘉兴南湖景区东岸,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长约550米,一期、二期(在建),总占地面积30余万方,建筑面积超40万方的超大体量,业态十分丰富,结合了南湖景区、品质街区、剧院、博物馆、南湖书院、艺术中心等区块功能。充分利用了景区的“引流”功能,并利用丰富的商业、成熟的配套、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游人的消费,并把人留住。
思考
在本地消费人口不足的情况之下,绍兴的商业急需出现一个破圈者,让商业不仅是服务于本地市民,要扎根本地,打造网红商业,并将商业触手延伸至周边城市甚至更广阔的华东地区,绍兴城区可孵化的区块,且每年固定能够吸引大量人流的区域还得是唯一的5A鲁迅故里+沈园的组合,结合打造旅游商业IP,征收周边的街巷里弄进行整体开发,对北至人民路,南至延安路,西至解放路东至沈园,大约0.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的建筑进行逐步征收清退,利用景区的人流量做大商业蛋糕,结合地铁打造商业TOD+5A+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组合,放大鲁迅故里景区的范围,让鲁迅故里不是一串臭豆腐,游遍全景区,然后拍屁股走人的走马观花羊肠似的景点,改变有历史文化,却留不住旅游财的现状。对疏解古城内的居住功能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