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早已成为人们守护家庭和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险产品,如何选择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保险,成为许多人面临的难题。今天,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适当性原则”。了解如何能让保险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合适才是硬道理”。
案例简介:王先生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踏实肯干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更多回报。近期,偶然浏览的一篇文章让他了解到了保险的重要性。王先生觉得自己也需要配置保险,但他认为自己目前正值壮年,身体健康,暂时不需要重大疾病保险,着重于了解各类分红类和年金类险种。经过多方比较,他为自己选定了一款年金险产品。
一日,王先生与朋友小杨说起自己准备投保的这款年金险产品。听完介绍,小杨便询问他是否还为自己配置了其他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王先生表示,自己还年轻,一些意外和疾病不会轻易找上门,不如购买年金险和分红险,能够按照合同约定领取年金和分红。但王先生的说法小杨并不认同,他表示,自己以前也和王先生抱有同样的想法,但生活中的风险无处不在,两年前他生了一场重病,多亏妻子提前为他购买了医疗险,减轻了高额医疗费用的沉重负担。经历过这次事件,他才意识到,保险最大的价值在于风险保障,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作用。听完小杨的叙述,王先生意识到了保险产品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
之后,他来到保险公司找到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为王先生讲解了什么是“适当性原则”,并在分析了他的收入、健康、家庭等情况后,为他推荐了几款产品。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王先生最终选到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为生活筑起了安心保障。
案例点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及《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均提及“适当性原则”,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本案中,王先生在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保险需求时,盲目为自己选定了一款保险产品。而后在朋友和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下,遵循“适当性原则”,王先生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筑牢风险保障。
消费提示: 买保险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对越好”。金融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家庭情况等选择购买合适的产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者在投保保险产品时,应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开展投保需求分析、财务支付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如实回答相关问题,确保能够享受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