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林先生早期为自己投保了一份重疾险,最近由于投资失败,资金周转困难,想要退保却又不愿意承担退保损失。此时,他在短视频中看到“全额退保”的宣传,信以为真,于是便立刻联系了某“法律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郑某。郑某以帮助林先生申请全额退保为由,误导其签订委托协议,预交了服务费,同时还向林先生索取了保单、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教唆他如何进行投诉。
接到投诉,保险公司与林先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中,林先生表示咨询过“律师”,自己可以全额退保。客户的阐述立即引起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警觉,于是循循善诱,引导其讲述事情的详细经过。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工作人员立刻警觉客户可能陷入了“代理退保”非法代理陷阱,为了防止客户信息泄露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工作人员为他耐心讲解了保险责任,并向他介绍了“代理退保”的各种作案手法、存在的潜在风险。至此,林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他决定与郑某终止委托关系,继续持有保单。
然而当他联系郑某要求撤销投诉并退还“预收服务费”时,却遭到了郑某的拒绝和恐吓。最终,林先生不得不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案例分析:
“代理退保”是指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协助办理保险退保为由,通过非正规手段帮助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申请退保的行为。案例中,林先生听信了“代理退保”机构的虚假宣传,并被收取了高额“服务费”,而且透露了自己的保单、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可能面临电话短信骚扰,甚至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在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等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被“代理退保”机构恐吓,对自身安全造成威胁。
消费风险提示:
1. 了解“代理退保”4步陷阱
陷阱第一步
“代理退保”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论坛、微信朋友圈、网购平台、短视频等渠道,冒充法律工作者骗取消费者信任,打出“全额退保”、“修复征信”、“逃废债务”、“全额免息”等幌子,发布帮他人代理成功退保退息、逃避债务等的虚假案例,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
陷阱第二步
向消费者收取高额的“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 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
陷阱第三步
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怂恿或替代消费者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并使用固定的投诉模板、千篇一律的投诉话术,以消费者代理人的身份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
陷阱第四步
切断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 一些“代理退保”组织甚至采取诱骗、恐吓等手段阻止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正常协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
2. 掌握依法维权的4个方法
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广大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勿受“退旧保新”“高收益”等说辞诱导。如购买保险产品要符合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贷款类产品应考虑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投资理财产品时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拒绝“代理退保”维权行为
“代理退保”维权组织或个人以“代理维权”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突破法律底线。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用,警惕参与非法“代理维权”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轻信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投诉,主张民事权益。若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防止个人信息外泄
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等风险,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