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射的”(附图)(转发2025年3月3日微信公众号《胡文炜存稿》)胡文炜
“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李白)
“射的”位置方向(图01—图03)
绍兴古老的若耶溪两岸分别有“仙人射堂”和“射的”两处风景名胜。“仙人射堂”在若耶溪西侧的宛委山上,形状象敞口向东的稻桶,当地人叫稻桶岩。“射的”在若耶溪东侧的射的山,朝西,状如箭靶,古代称的、射的、射候,当地人称白石头,山称酒缸山、九缸山。
“樵风”的来历(图04)
南朝《会稽记》记载:“山有石室,云是仙人射堂。东高岩有射的石,远望的,的如射侯,形圆,视之如镜。土人常以占谷食贵贱,射的明则米贱,暗则米贵。谚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这里还有一个“朝南暮北风”的动人故事。同是南朝的《会稽记》记载:东汉太尉郑弘少年时在这里采薪,他捡到一支箭后归还给主人。射箭的是一位仙人,问郑弘有什么要求,郑说为运载柴薪需要,愿早上吹北风,傍晚发南风,不久若耶溪上果然出现这种神奇的风。其实当时若耶溪下游正好建起回涌湖,使这里产生这种小气候。后人将此风称为樵风,这段水面称为樵风泾。这个故事和樵风常常出现在历代诗文中,如钱公辅:“仙客曾因一箭赠,樵风长到五云关。”陈允平:“一自仙郎移羽箭,晚风归去趁樵风。”宋之问:“归舟何虑晚,日暮使樵风”。若耶溪西岸有望仙桥村,今已拆迁,但溪上的望仙桥仍在。
射的山下的村落(图05、图06)
现在仙人射堂位置明确,而射的山上的白石已长久不为所知。2000年那一带村落还未拆迁时我去找过,当地人说村里人已多年不再斫柴,山上长满草藤杂树,白石头已被柴蓬遮住,望不见了。还说白石头是嵌在灰色的山体中,气候变化白石的颜色也会变。他们只是大致指了个方向,无法前去寻找。当地人将射的山称为酒缸山,因山脚下有数块形状象酒缸的岩石。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酒瓮石,在射的山足。三足品峙,其状如瓮。”地图上多标为九缸山,山下的四房、姚家岙、水家岙和坟庵四个自然村合称为九缸村。2002年村落拆迁,寻找更加困难。2011年12月11日和另外两位一起去白莲岙寻访历史遗存时路过这里,射的山北边已建起高尔夫球场。
联系上一位当地人(图07)
2020年9月25日,在高尔夫球场相邻的阳明饭店参加一个会议。会前重新去看了原九缸村的一些遗迹,在坟庵的那座小庙前有二人正在看菜地,经询问,其中一位姓丁,说村落拆迁后安排在这里看管,说山上的白石头在的,可以去看,因为今天原四房自然村的工作室那边要消防试龙,本来可以带路过去。我要了他的电话,约定过几天去看看。
寻找(图08—图14)
2020年9月29日再去原四房自然村那里,丁师傅上午在别的地方干活,要下午有空,于是确定下午一起去,上午就在山脚边转转。山坡的一块红薯地有人在干活,经询问,说是对面的望仙桥村人,村落拆迁后安置在城区,他们对酒缸的传说很熟悉,也知道有白石头,但具体位置不清楚。中午丁师傅回到工作室,稍事休息后,就与他一起过去。二人走过那块红薯地,再几十步后,向坡上走。这里已没有路,左边山坡,长满杂草、灌木和藤蔓。右边有树,不密,可以望到宛委山。他认准方向后分开坡上草木察看,第一次因进不去又退出来。朝前几十步再次分开坡上草木,这里上坡的杂树较为稀疏,察看后他指着一块与旁边颜色有差异的石头说那就是,目测距离大约50米。坡上有坎有乱石杂树,由于我们是空手徒步,没有相应的工具装备无法接近。经辨认,白石的色差虽然较为明显,但不象南朝文献记载的“如镜”,而是凹凸不平,也不是正圆形。由于白石与旁边的岩体不是整块,会不会经一千多年的雨雪高温开裂风化?还有白石的面积好象不大,当然这要看距离,在山坡远望宛委山也看不清仙人射堂,而如果在若耶溪上朝两边望,还是能看得到的。那么这块岩石究竟是不是文献记载的“射的”,会不会在另一个地方,不敢断定,只能提供一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射的”就在这座山的西坡,白石肯定是有的,村落拆迁前当地人都知道。丁师傅说这山没有出产,没有上去的路可走,也从来没听说其他有人来寻找过。
尚需继续(图15)
若耶溪畔的“射的”有历史文献记载,有神话与现实相结合的传说故事,有诸多诗文存世。随着时间推移,曾经看到过的人会越来越少,现在尚需更多的人前去寻访、存图。如果能将此石的“真容”重现于人们眼前,择地设牌介绍,或可作为一处景点吸引人们观赏,增加地域文化的亮色。(2025年3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