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桥:旧时马山繁盛地
?夏志中
长乐桥,位于马山集镇庆乐街北端,横跨集镇街河,桥梁西侧上雕刻着“单倪氏助”“民国十九年立”等字样。
长乐桥全长11米,桥面铺四拼石梁,长4.20米,宽2.30米;桥高4.30米,孔高3.50米;桥南置9级石台阶,北置11级石台阶,下宽上窄。北边台阶两边置有丁字形石凳。南北两桥台用条石榫卯结构叠砌,冒石伸出桥台,上搁桥栏。
据当地居民回忆,长乐桥堍两旁原先竖有两块高度1米左右的石碑牌,“南堍圣旨碑,北堍晓谕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被大型运输船只碰撞毁坏。碑文大意为,此处乃市场繁华之地,应保持秩序,不得捣乱,使商旅安业……现桥北侧台阶上铺有一块宣统元年(1909)的“晓谕”碑,为当年原物,而“圣旨”碑不知所踪。
长乐桥,马山当地人叫小桥头,至少宣统元年(1909年)前就存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缮。据现年81岁一直居住在小桥头畔的单绪龙老人介绍,他是桥梁捐建者倪女士之侄孙,倪氏嫁入单门后,连生4个女儿,旧时讲究“母凭子贵,子以母荣”,倪、单两家又是大户人家,倪氏有位哥哥倪爱堂还出任过马山镇长,单倪氏许愿,出资修缮长乐桥,祈求育子传香火。
长乐桥曾是马山老街的交通要道。那时,除了水路,马山集镇与外界连接陆路全靠四座桥:长乐桥、万岁桥、锁金桥、长庆桥,而长乐桥是通往孙端、沥海方向的必经之桥。长乐桥周围百余米范围内,原有纪念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历马山而命名的万岁桥、万岁庵、万岁弄,以及记录老马山风情的防风庙、寺墙弄、大成庵、会弄庵等建筑物,它们或消失于学校兴建、街河疏浚,或因集镇拓展而日渐荒废,仅寺墙弄、会弄庵改造留存至今。
长乐桥畔曾是马山街市繁华之处。桥东南有一幢用石销墙做基墙的大院子,主人系盐商鲍氏(在豆姜建有小洋楼),曾在此开设“三泰当店”。其旁则是一家轧米厂和一众老字号店铺。桥南是庆乐街,全长约200米,青石板铺设,街两侧是成片的木结构二层楼房,至今保存完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集聚了供销社、邮政所、信用社、税务所、照相馆等公共服务机构。
长乐桥畔也是马山的风水宝地。以前,桥西开设有“朝北饭店”,马山人赶集,以在此就餐饮食为荣。新中国成立后,桥北开办过竹业社、木业社,后来开设了文教用品机械厂,专业生产各类文钉,引领了一方产业,培育了马山、孙端、斗门、沥海四镇上百家文钉企业,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富豪,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能工巧匠,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