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公元2019年,余年七十有三,鳏夫之身,定居于老家台门。若耶溪水,潺潺而流,自童年以至暮年,皆伴此溪声而过。于是重拾锄头,于生我养我之土地,种瓜果蔬菜,以度余生。
晨曦初露,余踏露而至田间。泥土芬芳,扑面而来,恍惚间若归祖母之菜园。昔垂髫之时,祖母授余育秧、移栽、腌菜、制茶之术,常言:“种地要起早,读书要趁小。”今思之,其言甚善。当年于菜园,持小锄,学种瓜点豆,正应古诗所云:“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后余考入大学,遂离此土。及至退休,方归故乡,伴老父度过最后时光。时余租三亩稻田,春种秋收,竟得稻谷三千斤。家人围坐共餐,那米饭之香,至今犹在齿颊。
今种地五载有余,别有一番趣味。清晨观露,傍晚捉蜗牛,手生老茧,面添皱纹。偶入城中,熟人笑问:“可是去非洲旅游了?”余答:“然也,久矣。”相视一笑,亦不觉难堪。
最令人感慨者,乃乡人对大粪之态度。城人避之不及,农人却视若珍宝。愈臭愈肥,愈肥愈香。此正应《庄子》之言:“道在屎溺。”世间万物,本无贵贱,皆在人心。田间之残枝败叶,于农人皆为上好肥料。而那塑料制品,既不可焚,亦不可埋,真乃“垃圾”也。
五年岁月,悄然逝于斯土。余常思,人生如四季之轮回,春种秋收,冬藏夏长。若耶溪水,日夜奔流,永无止息。溪畔之刻石山,巍峨依旧;村头之若耶湖,清澈如初。余于山水之间,掘地种菜,自得其乐。
或独坐田间,观云卷云舒,听鸟语虫鸣,顿觉此平淡之日,亦别有滋味。东篱之下,悠然见南山,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