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意见参与者
24-12-28 14:09 浙江
楼主
云门寺位于平水镇平江村,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7),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寺庙之一,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节点,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故居,书法圣地。

云门寺迄今已有1700年建寺历史。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秦望山麓隐居,有天晚上,王献之看见自己的屋顶上出现五彩祥云,认为是吉兆,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后下诏,将王献之的旧宅改为云门寺,门前的石桥改名五云桥。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名声显赫,香火鼎盛,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此寺的建设。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乾隆都拨款修建。陆游在《云门寿圣寺》中写道:

“云门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繚山并溪,楼塔重复,依岩跨壑金碧辉煌。居之者忘其老,寓之者忘其归,游观者累日乃遍”。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更有有重要地位,其历任主持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与佛法兼修的高僧:帛道猷、发旷、支遁、智永、智果,辩才。值得一提的是智永和辩才师徒俩,一个是王羲之七世孙,一个是《兰亭序》真迹的丢失者。

云门寺位于秦望山麓,若耶溪边,林泉秀美,天高云轻,还是个文化圣地,被誉为东亚文化中心。据统计《全唐诗》里就有57首写专门写云门寺的诗篇。它是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王勃等都来这里巡游。公元675年暮春,天才少年,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巡游至云门寺,被深厚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雅兴大发,便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活动,在云门寺也搞了一次名士雅集,事后还写了一篇《修禊序》,成为文坛佳话:

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而唐代以后的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明代的徐渭,陈洪绶等等,都来此巡游。

当然云门寺还是个书法圣地,历代书法名家曾在此修习书法,留下了洗笔池,退笔冢,铁门限等古迹,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萧翼赚书”这个故事。

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酷爱“二王”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书法作品,唯独没有《兰亭序》。闻其名不见其真迹,这颇让唐太宗寝食难安。后得知真迹在越州云门寺辩才手上,便下诏勒令辩才入京,许以金银,交出墨宝。但辩才早有准备,他在《赴太宗诏》一诗中写道: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到京后,辩才一口咬定真迹早已在丧乱中亡失,如此三次。太宗没可奈何。

见太宗郁闷无法,宰相房延龄便设计让监察史萧翼假扮书生,前往云门寺智取。

路入山西又山西,月照平湖雁影低

今朝独宿岩东寺,唯听猿声与鸟啼

话说萧翼带了二王书法临摹作品到了云门寺,说自己是二王书法的研学者,仰慕辩才是智永高徒,特带仿“二王”习前来请教。

辩才看了萧翼的作品之后说,像是像了,但并不佳善,并说自己有真迹可供对比。便从梁槛上取下《兰亭序》真迹。萧翼闻言欣喜若狂,但故作镇定,并欲擒故纵,说肯定是模仿的。

几天后,萧翼趁着辩才外出,便拿着真迹带回驿站,并向驿长表明身份,指派驿长护送自己到越州府。辩才得知萧翼是太宗派来专门前来云门寺赚书的御史,顿时天旋地转不省人事。

太宗得手后,一直视为珍宝,死后,《兰亭集序》还成了他的殉葬品。

走进云门古刹,第一进为韦驮殿,东西两间已易为民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寺院东侧北端廊壁上存明崇祯年间重修的《募修云门寺疏》一通。石碑的西侧有一门,里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洗笔池。往里有花园,菜地。寺院周围有五云桥、丽句亭、五云山亭、陆游草堂等遗址。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yearner
2024-12-30 14:02 绍兴
1楼
王献之薨于太元十一年386。晋安帝义煕三年407。

一个动荡不稳无实权的皇帝会把自己的信道教的老丈人的房子改成佛教。而且这个房子还在会稽国内。

其实现代流传的多不靠谱。 水平里面假货太多了,不亚于城内。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