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委山,是古籍中最早提到的一座道家名山,见于先秦史籍。“宛”是指三面高,中间低的谷地。“委”是指流水所聚之地,不错,在宛委山东侧入口,有美丽的若耶溪奔腾流过。
宛委山背靠大禹陵,面向若耶溪,远瞰龙瑞新宫,奇峰耸立,直插云天。树木葱茏,遮天蔽日。林间鸟声婉转,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实乃人间仙境,福地洞天也。
阳明洞天就在宛委山的南麓半山腰,为一东西走向的谷地,约4百平米。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龙瑞宫记》云:“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阳明紫府,———真仙会处。”意思是阳明洞天最早是天帝阳明紫庭真人的修行及飞升之处,故称阳明洞天,是道教仙山。而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书法《龙瑞宫记》真迹,就刻在阳明洞天上面不远处的飞来石上。
“飞来刻石”是洞天的标志,它突出山体与地面成50度斜角,离地几米高,形成一个空间,可遮风挡雨。500多年前,明代大儒,“知行合一”心学创始人王守仁,钟情于宛委山钟灵毓秀之地,在阳明洞天筑草庐“稽山草堂”,在这里养生、讲学、修炼,并给草堂命名“阳明山人守仁嵇山草堂”,称自己为“阳明子”。此时他正患病回乡休养,在此地修炼引导术。他还时不时地邀请好友、弟子朝夕相处,讨论道家学说,授课讲学。每有领悟,便拾级而上,去飞来石下,盘腿打坐、参禅悟道,煌煌心学初步成形。
有次朋友问他,“花和树在深山幽谷之中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于我心有何相干?”
阳明先生平静地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彼此不识,你来看此花时,灿若云霞的美景,顿时让你心生欢喜,让你感到快乐、兴奋,你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了!”
阳明先生一生致仕,文武兼备,修心学,平内乱,学致以用,建功立业,劳苦功高。1519年,更是指挥了有赤壁之战之誉的“宁王之乱”,凯旋归来,被封为新建伯、新建侯,领南京(当时的国都)兵部尚书。风头一时无俩。
据钱兴德等人编撰的《王阳明年谱》,阳明先生的父亲,龙山公(曾官拜南京兵部尚书)王华,对山阴县的秀丽风光早已仰慕已久,念念不忘。辞官回乡后,就从余姚举家搬迁到越城区的光相坊碧霞池(北海街道)。搬迁的时间大概为正德两年(1507)九月,在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之后。此时阳明先生被朝廷重新启用,回山阴新家拜别父母。当年阳明先生36岁。并在此完成了“天泉证道”。
阳明先生的“心学学说”泽被后世,弟子极多、受众甚广,后来又传入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极其流行。
先生文章博大精深,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我整理了一下头发衣服,轻轻的走进草堂,映入眼帘的是阳明先生的铜坐像。先生梳发髻,着道袍,双手作揖,神情淡然,怡然自得。对着先生,我双手合抱于胸前,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之,心向往之!
先生死后,被葬于兰亭街道花街村东南鲜暇山,供后世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