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传习录·陆澄录99小节〉学习心得》作者:沈建昌
红色小绍兴
24-11-17 11:27 浙江
楼主
《〈传习录·陆澄录99小节〉学习心得》

作者:沈建昌

在学习《传习录》陆澄录第99小节的过程中,我犹如置身于一片智慧的海洋,收获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此小节中,希渊提出了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圣人可通过学习达到,然而伯夷、伊尹与孔子的才力终究有所不同,为何他们都被称为圣人呢?王阳明先生以一个精妙的比喻作答。他将圣人之所以为圣比作精金之所以为精,认为圣人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无人欲掺杂,就像精金成色足而无铜铅等杂质一样。人达到纯乎天理的境界才是圣人,金达到足色才是精金。同时,圣人的才力有大小之分,如同金的分量有轻重纯度之别。

从这个回答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一种对圣人评判标准的深刻洞察。在传统观念里,我们往往会被圣人外在的功绩或者才能所迷惑,认为只有像孔子那样在诸多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力和卓越表现的才是圣人。但王阳明先生却拨开迷雾,直击本质。他强调的是“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这一内在的核心。这就好比在一座宏伟的大厦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大厦的外观造型或者高度等外在的东西,而要关注其内在的根基是否稳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被私欲填满,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才华和能力,也难以被称为圣人。例如历史上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在某些领域有着非凡的能力,却因为私欲,或追逐权力,或贪图财富,最终走向了歧途。而伯夷、伊尹和孔子虽然才力不同,但他们内心都是向着天理的,这就是他们被共称为圣人的根本原因。

就像金子,哪怕一块金子分量稍微轻一点,但只要它成色十足,它就是精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才华,没有身居高位或者富甲一方,但他们却有着一颗善良、纯粹的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秉持着公正、善良、诚信等美好的品质。比如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上的老师,他们才力可能有限,没有渊博的学识或者高超的教学技巧,但他们怀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的心也是纯乎天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圣人”。

再看圣人之才力大小不同这一点。这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范围。孔子或许在文化传承、教育等多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才力,而伯夷以其高洁的操守,伊尹以其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能力而闻名。这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有的花朵娇艳欲滴,花朵硕大,吸引众多目光;有的花朵小巧玲珑,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它们各有其特点和价值,不能因为大小、艳丽程度不同就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应总是羡慕他人的才能而自怨自艾。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纯乎天理,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如果一个擅长绘画的人,总是纠结于自己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那他就很难在绘画领域取得进步。他应该专注于绘画,用纯净的心去感受艺术,创作出充满天理(也就是充满真善美的内涵)的作品。

同时,这一小节也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或者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使内心趋近于纯乎天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为了成绩而作弊,为了获得荣誉而抄袭他人的成果,这些都是人欲的表现。我们要像那些圣人一样,抵制这些私欲,以纯粹的心态去学习知识,去探索真理。就像淘金者一样,要不断地去除杂质,留下最纯粹的金子。我们也要不断地去除心中的私欲,让天理充盈内心。

王阳明先生的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我们不能以才力的大小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在社交中,我们往往会对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高看一眼,而对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有所忽视。但从这一观点来看,只要一个人内心纯乎天理,他就是值得尊重和交往的。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从他们身上发现天理的光芒,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传习录》陆澄录第99小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及追求圣人境界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成为圣人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内心的修炼;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积极践行天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通过深入学习这一小节,我更加坚定了在生活中不断去除私欲,追求内心纯粹的信念,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为“圣人”。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