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生养鱼三十载
题记:一直不敢回望,怕自己经不起这段艰辛的记忆,怕别人笑我那么幼稚鲁钝不懂世事。谢天谢地,我走过来了,只说一句“站住了是个人。”
一、海涂开荒(记)
1994年冬,在上半年海涂93丘一期培育河蟹苗成功后,转移到了海涂93丘二期,这块近千亩的土地,在93丘东北角,东临曹娥江,北拒钱塘江,是绍兴最东北角的桥头堡上,可利用作鱼塘面积570亩,环塘河120亩,环塘河堤二边荒地约200余亩。
这块被人类刚刚圈进怀中的新生土地,带着咸潮的气息一览无余的展示在我面前,我既兴奋又茫然。
于是开始挖塘建池,铺路修渠,架设电杆电线,搭建草棚草舍,披荆斩棘,建设渔场。第一间草屋是我们的场部,一间三开的茅草屋,中间是厨房和食堂,也作会议室,大厅里有四张毛竹片做的桌子,下面四只竹脚都直接插入泥土中,桌子面的二排桌登,是一根大毛竹,剖开二片的竹片,登脚也是二根毛竹插进土里;草屋的二间边间是职工和我的宿舍,场部一共有八十多平方,化了我一万多斤毛竹。
场部门前挖了一口井,井水用来做菜还合适,但用来泡茶,最多的茶叶都盖不住那股盐卤味,偶尔从外面拉些水来,节约着用。
地方实在太大,鱼塘不得不挖成40-60亩不等的大塘,中间一个小岛,供河蟹休息。几块边角地挖成几亩的小塘,用作培育小苗。
池塘从94年下半年一直挖到第二年上半年五月份。急匆匆的去外地采购蟹苗,没过几天,场里打来打来电话,说这几天连续的暴雨把塘坝都冲垮了,我吓了一惊,仔细一问,终于证实了海涂的泥土的习性,前面一直有人向我介绍海涂泥土是砂性土,没有粘性,海涂人也叫“香灰土”,天晴风一吹随风飘起,天雨随水流到处流淌。我们原来八米宽的塘坝,因三天暴雨只流到只有一米宽。那一年雨水特别多,到了六月梅雨季来了,几乎天天有雨。开始我们白天黑夜的抢修,后来终于清楚我们永远赶不上老天的速度。等雨季一过,我们就在塘边上种草,夏季没多少草可种,我们去挖牛筋草(有的地方也叫百节草),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草,甚至芦苇。熬到了秋天,我们开始种黑麦草,狼尾草,等草一年年的长起来才把塘坝慢慢地固定了下来。
这样化了三四年时间,前三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种草,整修鱼塘,三年过去,海涂的咸碱土质转化了,慢慢地渔场披上了绿色,草长高了,鸟也多了,麻雀成群成群的在塘坝上飞;有一种水陆二栖的“稻鸡”,以家为单位出没在塘中央的小岛中;头痛的“水葫芦”鸟,在池塘中成了赶不走的居民;冬季有大批野鸭路过;等到我们在四周种上蔬菜,玉米,蕃薯后,野兔也多了,到了严冬常看到野兔四处乱窜,有一年大雪,我到工具间拿网,几只野兔嗖的窜出来。
二、河蟹养殖(记)
自古以来,在曹娥江与钱塘江交界处,每年春讯到来,河蟹苗,苗,鲻鱼,花鲈,龙头烤等十几种鱼虾种苗都会溯河而上,其中河蟹、河鳗要到淡水河流湖泊中生长,等到性成熟的那年秋天再回到大海产卵,所以绍兴人一直有吃蟹的传统。
九十年代初,高档水产品奇缺,河蟹价格涨到一百多一斤,主要原因是本地蟹苗资源逐怖减少,产量上不去。八十年代末绍兴县水产局从温州等地购买蟹苗蟹种,但成活率不高。好在科技发展快,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到92年开始了规模化生产,我首先得到了这方面的消息,93年我到连云港采购蟹苗(学名叫大眼幼体,一斤有七八万只),当时连云港市没有直飞杭州的客机,我们去南京军区,化了二万八千元,向空军租了一架飞机,那时空军经费紧张,上级鼓励单位创收,军方很讲信用,当天原定的飞机出了点故障,部队首长当即决定把司令员的飞机调给我们,于是我享受了一次司令员的待遇,从连云港起飞,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停在杭州笕桥军用机场。
94年还没有河蟹的配合饲料,吃什么?又要营养好又要价格低,有人给我介绍螺蛳。当时螺蛳的价格很低,只有八九分钱一斤,绍兴河江里资源多,一天二辆拖拉机,五六千斤,多时拉一万多斤。又从农村里找了几台轧麦机把螺蛳轧碎了喂,养出来的河蟹个头大,蟹膏特别饱满。
一到秋天西风吹,蟹腿痒,晚上塘梗上防逃布下河蟹开始排队出游。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防逃防偷的担心,早早的把河蟹抓回来集中到门口的几个暂养池里。再在四周装上探照灯,安排人员轮流值班,自己不敢踏实的睡觉,听到狗多叫几声总要越来看看。
前二年河蟹行情很好,产量也不高,行贩三天二头来渔场收蟹。后来产量高了点,开始到杭州几个大的批发市场去卖,第一个是在杭州秋涛路上,过了二年又搬到三桥脚下的市场。每天下午开始装包,每包二三十斤,装包有讲究,大一点装外面,排整齐了做门面,中间稍微小一点,到了晚上十点前开去杭州,十二点后,省内各地的行贩陆续的都来了。往往前半夜的多是真客户,越往后半夜客户越是刁钻,价格越低,等到天快亮,杭州本地行贩赶到,“杭州宁,半杀价。”只有一半的价格了。
卖蟹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累的时候,下午打包,晚上去杭州,行情好,后半夜早点回来的话可以睡一会,最怕是上午客户打电话来,或本地客户上门来买蟹,那样的话一天之中没几个小时可睡了。记得有一年去秋涛路上卖蟹,到了后半夜三四点突然开始飘雪,那天行情不好,到了天亮已是人困马乏,内心又焦虑,只好以极低的价格出手。但也有好的时候,96年收到气象预报大雪将至,我们早早的准备,到了傍晚天空刚开始飘雪花,我们就冒雪出发了,半路上雪越下越大,到了杭州三桥封道一桥封道,我们转到一桥,也封道,只好回到三桥边,在车上过了一夜,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到市场,买蟹的客户都担心河蟹送不进来,当夜河蟹价格爆涨,我一包三两多的蟹卖到了一百八十元一斤,一包三十多斤卖了五千多,高兴得不得了,二天路上的劳累烟消云散。
除了河蟹,鱼塘里还有许多副产品,河虾、白虾、各种各样的鱼。每天下午,几个小摊贩骑着五十缸的大马力摩托车来收购,但那时价格太低,最便宜是白虾三五块钱一斤,行贩还要压价。后来我把河虾全部暂养了起来,等到正月里卖。大年三十,半夜开始装虾,二三点拉到批发市场,能比平时多卖二三倍的价格,这样一直到正月十五,绍兴人过完了春节,我们也差不多卖完了。
三、不得不转型(摸索三年)
好景不长,绍兴河蟹养殖业从1993年的二千亩增加到了1998年的一万五千多亩。河蟹行情不断下跌,到1998年的价格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屋漏偏逢连夜雨”,海涂开始流行河蟹“抖抖病”,产量下降,价格下跌,企业开始亏本。
穷则思变,我开始引进其他新品种养殖,什么罗氏沼虾、秀丽白虾,竹节虾、鲻鱼、翘嘴红鲌、俄罗斯鲟,甚至河豚鱼等二十多个品种。
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引进养殖都不是问题,但市场都太小,形不成规模,很难产业化。表面上单位利润很高,但由于销量过少都赚不到多少钱,而且其他养殖户马上都会跟进,到时价格又会下跌。
三年后,2001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品种“南美白对虾”,第一年下半年买到80一斤,初尝到了点甜头,周围的养殖户纷纷都来打听,我又怕了,知道好梦不长,又开始想另一套方案,做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品牌甲鱼”道路。
四、鉴湖(甲鱼)梦想
2002年对甲鱼产业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上世纪90年代初,绍兴东浦渔场率先开展了温室甲鱼养殖,随后几年迅猛发展。但由于养殖的过度扩张,甲鱼品质下降,市场饱和,最后价格爆跌,从高峰时(1991年)的300元1斤,跌到1999年的10多元1斤,甲鱼行业一片哀鸿,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关闭。但我敏感的感觉到这是个入市的良机,一是甲鱼作为高档水产品的地位没有被否定,只是温室甲鱼质量太差,我只要能养出一款接近野生甲鱼品质的甲鱼来,一定可以卖出高价。二是现在正是入场的好时机,成本最低的时候。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一绍兴传统水产品上。
不同于工业化、高密度的温室养殖,我探索的是一条仿野生的“人放天养,自然生长”的生态养殖道路。
于是从2002年起,我们的鱼塘里,有了二个主角“南美白对虾”和“甲鱼”。
从2002开始的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比较顺利,销售也因为有收冰虾的客商,整个行业出现了产销二旺的景象,海涂养殖户从河蟹产业亏本的阴云中走了出来,但到了2006年,又一股寒流袭来,“南美白对虾”发生了流行性“白斑病”,养殖户一时产量大跌,对虾有价无货,但这时我们已经有了二个轮子。
甲鱼品牌怎么做,当时很模糊,只有一个目标:做一只本地最好的甲鱼。于是先注册了“鉴湖”商标,然后从甲鱼的品种、生长、饲养、管理等方面参照野生甲鱼的生长状态制订了一个“鉴湖”甲鱼养殖标准。自己开始建立自己的育种、培苗、养殖基地,经过三四年的积累基本完善了甲鱼养殖的每一个环节。
五、搬家,从海涂到富盛
2009年,绍兴滨海新区开发到了我们九三丘,渔场不得不停养搬迁。那些天真的万分的不舍,渔场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刚刚建成一个设施齐全,生产管理流畅的企业,就更要搬走了。我熟悉渔场的每一个鱼塘,每一间房屋,每一条路,每一阵风,但小家总要服从大家。
很多年后我跟妻子回去过一次,找了很久,才认出那块地方,南面已是林立的工厂,北面是一个冒着滚滚浓烟的发电厂。我们那个渔场杂草与芦苇丛生,看不出一丝曾是碧波荡漾的样子。我们只有默默的离开。
经朋友介绍,富盛镇乌石村有个老甲鱼场,养殖场位于洋如溇边。来自富盛诸葛山的水源,一路下来,在这里汇合停顿后,流入相距不到3里路的东鉴湖,这里是鉴湖源头之一。但渔场前些年已改养河蟹、河虾,养殖户有七八家,各自为政,鱼塘倒塌严重,都对养殖信心不足。经过考察,我觉得这里完全符合水产养殖的条件:水好,环境好,村民民风好,于是开始重新规划,改造建设。慢慢地把海涂的甲鱼搬了过来。
六、向市区进军,开设专卖店,甲鱼工坊。
甲鱼越养越多,到了考虑进军市区市场的时候了。2010年我们首先在市区高端水产批发市场(大江市场)对面,开设了第一家“鉴湖野外鳖”专卖店。开业时对面市场里的批发户纷纷过来参观,当了解到一斤要卖一百多元,都泼冷水,认为肯定卖不出去,因为市场里面的甲鱼一般只卖到二三十元一斤。但质量摆在那里,绍兴市民识货,销量马上升上去了,于是第二家东街专卖店,第三家大龙市场专卖店,第四家昌安专卖店陆续的开了起来。到了2013年“鉴湖野外鳖”已经在市区立足了。
七、狂风骤起,濒临破产
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我卷了进去,企业不得不关闭了其他三家门店,解散了销售团队,同时卖了上虞海涂的二个养殖场,只留下了东街门店和富盛乌石的“鉴湖野外鳖”基地,企业进入了难以想像的严冬。
八、凤凰涅槃,重新起步
经过三年多的蛰伏,2017年10月,“痊愈”的我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八方支持,企业得以稳健的发展,七年时间,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前行,“鉴湖野外鳖”在绍兴市有名气了。2020年浙江省健康示范场,2021年浙江省数字化渔场,2023年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绍兴城市礼品。本人被评为绍兴市第二批领雁人才,绍兴市乡村工匠,绍兴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绍兴市作协会员等。
1989年我从浙江水产学院毕业,原以为可以做个城里人,但邓小平92年的南巡讲话,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1993年从绍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出来,开始为水产企业做技术服务,1994年自己终于真刀真枪的上阵了。从1994年到了2024年,我从29岁到了59岁,上苍给了我30年时光,让我闯荡江湖,可惜我资质平平,仅可做一个乡村教师,而我却选择下海创业,就如一个孩子走进了一片森林,注定要迷路,会迷茫。但我的无知与无畏,我的幼稚与成熟一样多;我的敏感与深沉,我的梦想与执着一样的丰富。
我大概属于晚熟的一类人,回想了一下,我应该是50岁那年才开始成熟,到那年我才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才清楚活着最有意义是什么?
“一切皆命”,世上的功名我一无所获,世上的财富尽供我养家糊口。
“鉴湖野外鳖”是我送给别人的果实,也是上苍赐予我光荣的礼物。
这篇文章留给自己,也留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