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超市现象:中国食品安全的一面镜子
近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山姆超市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它在国内的火爆,并非因为销售进口商品——恰恰相反,货架上绝大多数食品均产自中国。即便价格远高于普通超市,消费者仍趋之若鹜,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本土食品安全的普遍不信任。同样的产地、同样的原料,进入山姆体系后就被赋予了“值得信赖”的光环,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似乎需要通过外国企业的品控体系才能获得国民认可。
更讽刺的是,制定标准、执行监管、建立追溯体系,本应是中国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当这些环节无法让消费者安心时,外国企业就成了“信任中介”,用自己的品牌信誉和品控流程,将中国产品重新包装后高价销售。
山姆的成功,本质上是在收割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红利。消费者支付的溢价,不仅是为了产品本身,更是为了那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
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全行业和监管部门的深刻反思:当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执行力度,能够让国民像信任外国品牌一样信任本土产品时,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体系成熟之日。否则,我们不仅在经济上让外资赚走了本应属于中国企业的利润,更在国家信誉上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口。
食品安全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权利。当国民不得不为这份基本权利支付额外代价时,这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