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去四川(八)拜水都江堰
从汶川沿着与岷江相伴的高速公路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山深谷变成了沃野千里,我们到了都江堰,一个以水利工程来命名的城市,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以这样的工程来命名的城市,大概独此一个吧。
关于都江堰,要见识它,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我们就来个拜水都江堰,并问道青城山。
把时光向后回推二千年,那时正处春秋战国末期,小国渐渐地为大国所并吞,巴国、蜀国都被秦国蚕食完,秦国撤消诸侯,设立郡县制。有一个叫李冰的人被泰国派到这儿来当太守,他和他的儿子在这儿做成了一件大事,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
他们做成的这件大事,《史记》是什么评价的呢?说因为他们做的这个水利工程,使四川成了天府之国,不信请看《史记》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堰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堰,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堰即成都江堰”。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组成,远看就如一只卧蚕竖卧江心,把浩荡的岷江一劈为二;岷江经百丈堤流入都江鱼嘴后,分为内外两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用于灌溉;内外江之隔为“内金刚堤”,“内金刚堤”尾部有一矮矮的堤坝,即为“飞沙堰”。“飞沙堰”虽不高不长,但起的作用却很大:当水量小的时候,此坝可拦水入内江,当水量大的时候,余水就可漫过堰堤,从而避免成都平原洪灾发生。
站在二王庙的观景台上,凭栏远眺,青城山峰峦如画,青翠欲滴。俯视脚下,古堰雄姿尽收眼底。远近二景融为一体,有水有山,云蒸霞蔚,与蓬莱瀛洲之仙境无异,分外赏心悦目。下了楼阁,到达江边堤岸,江风阵阵,轻拂于面。尽管烈日高照,但依然感到十分凉爽。

“深淘滩,低作堰”,这是水利工程的六字密诀。不过现在是广而告之,直接写在墙上。


沿着堤岸步行了几分钟,前面出现了一座索桥,桥上游人如织。这座桥名叫安澜桥,是我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以前是用木排和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而今竹缆已被改为钢索,木桩桥墩被改为混凝土桩。漫步桥上,西望岷江,滔滔江水滚滚而来,东望灌渠纵横,良田无数,都江堰大坝的概貌一览无余。

过了索桥,就是鱼嘴坝,因大坝其形如鱼嘴,故而得名。鱼嘴坝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沿着平坦的堤坝往前走,约摸十分钟,到达了飞沙堰。堰口由几扇大闸门构成,主要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不少好奇的游客走到堤下,手捧黄沙,慨叹建造之神奇。与飞沙堰比邻的是宝瓶口,因江口的形状如瓶颈,故而得名。宝瓶口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减缓水流的冲力,使其不能破坏大坝。内江之水经过宝瓶口时,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润泽蜀中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