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我在王化参与活动时,好友的夫人赠我一本《圣经》。这是我人生中首次接触这部经典,此后一周,无论闲暇与否,总会翻开读上几页。短短七八天里,虽仅初探梗概,却也生出不少疑惑与感慨,索性记录下来,一抒己见。
初读《圣经》,最直观的感受是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佛教与基督教皆源自海外,却能在中华大地上合法存在、传承发展,这正体现了我国“信仰自由”的政策,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类合法宗教活动都能得到尊重与保障。作为中国人,这份海纳百川的胸襟,让我心中涌起一种神圣的自豪感。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详细记载了上帝六日创世、第七日安息的过程,每一日的创造都各有侧重,脉络清晰:
第一日,上帝创造光与黑暗,将二者分开,称光为“昼”、黑暗为“夜”。自此,昼夜交替,时间有了最初的刻度。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太阳、月亮与星辰尚未出现,文中的“光”源自上帝本身。
第二日,上帝创造天空,将水分作上下两部分,中间的空气便是“天”。这片天空不仅为日后的天气变化提供了空间,也为飞鸟的栖息预留了领域。
第三日,上帝使天下的水汇聚一处,露出旱地。他称旱地为“地”、水的聚处为 “海”,随后又让地上长出青草、结种子的蔬菜与结果子的树木。这一日,地球的海陆空基本环境成型,首个有生命的类别,植物诞生,为后续动物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日,上帝创造太阳、月亮与星辰,并为它们设定运行轨迹。自此,昼夜明暗界限更清晰,这些天体既可用作记号,也能定节令、分日子、计年岁,成为历法与时间的标准。
第五日,上帝创造水中的生物与空中的飞鸟。各类海洋生物、水生动物与飞鸟填充了此前创造的天空与海洋,这是首次出现有知觉、能活动的生命。
第六日,上帝先创造地上的动物,包括家畜、爬物与野兽;随后创造人类,且有男有女,并赋予人类使命:“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同时,上帝将地上结种子的菜蔬与树上有核的果子,赐给人类与动物作为食物。人类被置于创世的顶端,肩负起管理世界的职责,至此,完整的世界图景得以呈现。
第七日,上帝完成所有创世工作,便歇了工,进入安息。他赐福给第七日,将其定为圣日。这一“安息日”的设定,成为犹太教与基督教安息日传统的重要起源,也标志着创世工作的圆满完成。或许,做礼拜,做礼拜,就是这么来的吧。
以上说了“创世纪”这么多话,我不禁想到:世界各民族的上古文明,或许都一脉相通。或许我脑海里中华文明的印记太深,总觉得这段描述可用两句中国经典概括:“伏羲一划开天地”勾勒出创世的开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则道出了万物演化的规律,二者与《创世纪》的创世逻辑,竟有着奇妙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