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夜读,无意中指尖触到夹在页间的银杏叶,那是七年前第一次读张小娴《一厘米一厘米的介意》时,也是深秋时分在道上捡的。彼时刚由外地返绍,只觉得文中那些“介意谁晚回半条信息”,“介意她记得别人的奶茶甜度却忘了我的” 是小资的矫情,甚至暗下决心:以后干啥事,一定要做个啥也“不介意”的大方人。可如今再读,窗外的风正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那些曾觉得细碎的文字,却像细针轻轻扎在心上,忽然懂了:原来张小娴写的不是计较,是生活里最诚实的“在乎”。
初读时,总觉得“一厘米”的介意太小题大做,这是一女生写的关于爱情的那些事。文中女主会盯着男友衬衫上一根不属于自己的长发发呆,会因为男友夸同事新裙子好看而闷半天,会在约会时数着他看手机的次数。那时的我觉得,难怪张小娴被誉为“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爱就该是“你做什么我都信,你忘了什么我都不怪”。当自己也经历过那样的时刻,等一个人消息到深夜的那些瞬间里的委屈,从来不是因为“那根头发”、“那句夸奖”、“那次忘记”本身,而是透过这些“一厘米”的缝隙,看到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原来我在意的不是那件事,是你有没有把我放在“特别”的那一处。
张小娴最厉害的,是把爱情里的“人性褶皱”写得太真。她没把“介意”塑造成无理取闹,反而点出了最本质的心理:“我们介意的,从来不是那厘米的距离,是隔着那厘米的,他的不在意。”就像文中女主最后说的:“我可以不介意他赚多少钱,不介意他有没有大房子,可我没办法不介意他过马路时没牵我的手,不介意他讲笑话时先看别人的反应。”这些细碎的介意,其实是感情里的“温度传感器”。真正的爱,从不是宏大的承诺,是藏在“记得你不吃葱”、“过马路把你护在里侧”,“晚回信息会解释原因”里的在意。那些说“我什么都不介意” 的人,要么是还没深爱,要么是早已把心藏了起来。
再读这篇文,更懂了“介意”背后的柔软。从前觉得“介意”是缺点,是不够成熟,如今才明白,愿意把自己的“介意”说出口,其实是一种坦诚。就像有人说的:“敢介意,才是敢爱。”因为怕失去,所以会不安;因为想靠近,所以会在意。那些被人们小心翼翼藏起来的“一厘米”,不是要为难对方,而是在说:“我很在乎你,能不能多看看我?”而好的感情,从来不是一方忍着“介意”讨好,而是双方都愿意为那些“一厘米”停下脚步。他会注意到你皱起的眉头,你会理解他偶尔的疏忽,在彼此的“介意”里找到磨合的分寸,让那些细碎的在意,慢慢变成“我懂你”的温柔。
合上书时,那片银杏叶还在页间。七年过去,我不再向往“不介意”的爱情,反而珍惜那些会让我“介意”的瞬间。因为,那证明我还在真诚地爱,还在认真地期待被爱。张小娴写的哪里是别人的故事,分明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动与忐忑:爱里从没有完美的“不介意”,只有愿意为彼此磨合的“在意”。而那些一厘米一厘米的介意,最后都会变成一厘米一厘米的靠近,织成爱情里最温暖的模样。
介意,承受,谦让,这是一生思想和生活的轨迹,其中,浓缩了多少无法言说的快乐和忧伤,只有亲历过的,心里才会明白。当人生走到今天,一纸空寂,素心向暖,素颜修行,走千山万水,只为一路的风景和心情,看万水千山,只为余生的恬淡和安康。没有什么比更美好了,就这样,让自己沉入一厘米一厘米的生活,从中学会一厘米,一厘米的接受。生命轮回,没有选择,学会一厘米,一厘米的享受。对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