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绍兴街头,行人纷纷换上厚衣裳。“霜降”之后,骤降的气温,早晚起伏的温差,让不少市民直呼“措手不及”。然而,和气温也一样起伏不定的还有“情绪”。
“我也不知道最近怎么了,就是很想哭。”绍兴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诊室里,17岁的少年低着头,声音很轻。他对心理咨询师 叶兰英诉说着内心的低落,最近总被莫名来的情绪淹没——网上一个感人的视频、生活中一句无心的话,都能让他情绪化。夜里他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白天则疲惫得像“被抽空了力气”。
无独有偶,30岁的A女士最近也有着相似的困扰。她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饭菜不香,工作乏力。那种熟悉的“感觉”好似卷土重来。坐在诊室里的她,大大眼睛却又混沌无光。她担忧问叶兰英,难道是抑郁症又复发了?“我不想再经历那段时光。”她说。
这两位来访者都不约而同地
在秋季走进了咨询室。
难道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
其实这种随季节而来的情绪低谷
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
悲秋”为何会发生?
“这是正常现象,季节性情绪波动是相当常见且正常的生物反应。”绍兴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咨询师 叶兰英告诉记者,“很多人会在秋冬季感到比春夏更易疲劳、情绪低落或容易伤感。”
叶兰英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日照时间显著减少。入秋后日照时间缩短和光线减弱共同作用,容易诱发以下问题:
1、影响褪黑素分泌:光照减少导致大脑分泌的褪黑素(促进睡眠的激素)调节失常,白天也可能分泌增多,使人感到疲倦、精力不足。
2、影响血清素分泌:阳光对于大脑合成血清素(一种重要的“快乐神经递质”,调节情绪、食欲、睡眠)至关重要。光照减少导致血清素水平降低,易引发情绪低落、焦虑、悲伤、易怒、对事物兴趣减退。血清素还会转化为褪黑素,它的减少也会加剧褪黑素节律的紊乱。
3、影响生物钟(昼夜节律):光线是调节人体内部生物钟的主要信号。日照减少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进而连锁影响情绪。
天气与气候的改变,也会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绍兴入秋后湿度、温度、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对部分人群产生影响。”叶兰英表示,“比如秋季是呼吸道疾病和过敏高发期,身体不适本身也会影响情绪。”且降温后人们倾向减少户外活动,待在室内,身体活动量和阳光接触量的减少会形成连锁反应。
此外,秋风萧瑟、树叶凋零的自然景象及文化意象可能触发人们内心的伤感,无形中放大了负面情绪。
哪些人需多注意?
叶兰英提醒,当秋意渐浓,有几类人尤其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更易感知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若正在经历或既往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情绪障碍的人,季节转换时更需要留心,有趋向加重或发病的可能。“有情绪障碍家族史的人,情绪变化可能性更高。”叶兰英说。
此外,天性敏感、追求完美的人,以及正面临较大压力、生活作息紊乱、缺乏社交支持的群体,在秋风起时,心绪也更容易泛起涟漪。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刚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尚未进行心理疏导的人,近期都需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
如何走出情绪低谷?
叶兰英建议,若你感到秋日里情绪随之“降温”,不妨尝试以下方式为自己注入暖意:
1、拥抱阳光。尽可能在白天(尤其是晴朗的上午和中午)进行户外活动;
2、保持规律运动。进行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游泳、骑车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有效促进血清素和内啡肽分泌,提升情绪和精力,改善睡眠。户外运动尤佳,结合了光照和运动的双重益处。
3、良好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尽量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睡前少刷手机,避免剧烈运动。让心情保持平静,可帮助尽快入眠;
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保证蔬菜水果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保证水分充足;适度享用温热的姜茶、花草茶等能带来舒适感。
4、积极管理压力和情绪。
学会放松,状态不好时,允许自己停下来,采用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正念、深呼吸、听音乐等,放松身体,帮助减轻焦虑,稳定情绪;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制定恰当的计划和目标;
培养兴趣爱好,偶尔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能带来愉悦感和价值感;
与亲友保持联系,多参与社交活动,同时也要留些空间让自己多感受;
接受情绪波动,认识到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必过度自责或担忧。
如果“悲秋”情绪波动达到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交的程度,需要重视。叶兰英特别强调。
当个人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出现明显的睡眠和食欲改变、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无法上班或上学)等倾向,通过自我调节无法缓解症状时,就要及时就医,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尤其要注意,如果精神疾病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或复发迹象,请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http://m.shaoxing.com.cn/p/33792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