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潜移,春秋代序。霜降落时,乙巳年的秋意便要悄然离场。恰如人生,每一段时光都在无声中走向下一程。四季是人生的镜像,人生亦是四季的注脚。
时光从不停歇,人生的蜕变也藏在“渐”里:天真孩童长成意气青年,曾慷慨豪侠的身影添了沉稳,最终步入从容暮年。四季轮回间,光阴暗度,人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唯有正视每分每秒的流逝,接纳人生的自然流转,才能不被“渐” 所迷惑,不被时光所欺,将天地间的无限时空,悄悄收存于方寸心间。
四季本就映着生命的轨迹。春是萌芽,从垂髫稚子长到鲜衣少年,满是不设限的朝气;夏是盛放,从青涩青年蜕为沉稳壮年,藏着敢闯敢拼的力量;秋是沉淀,从血气方刚的中年向老年转身,带着岁月打磨的通透;冬是归宁,是人生的最后旅程,步入宁静淡然的暮年。
2025年5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结合全球人体素质与平均寿命数据,更新了年龄划分标准:18 岁以前为未成年及青少年,18-65 岁为青年,66-79 岁为中年,80-99 岁为老年。结合我国当下年龄结构,及医学界科学水平的迅猛发展,我尝试将这一标准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对人生阶段稍作调整。
一年四季各含六节,春夏秋三季的每节,对应人生四年光阴:春的二十四载,是 1 至 24 岁的成长,从孩童走到青少年;夏的二十四载,是 24 至 48 岁的进阶,从青少年过渡到青壮年;秋的二十四载,是 48 至 72 岁的沉淀,从青壮年到中年,再慢慢向老年靠近。
唯有冬季不同,每节只对应三年。冬的十八载,即 72 至 90 岁,是人生的老年阶段。这样调整有两层考量:一是人步入老年后,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时光的“渐变”速度在加快;二是当下人均预期寿命约 82.5 岁,能活到 90 岁已属难得,若按如今每 3 年人均寿命增 1 岁的趋势推算,或许要等 22 年后,冬季的每节才可能重新对应四年。
若以上调整成立,人生的 68 至 72 岁,便对应着刚刚过去的 “霜降”;80 岁则落在霜降后的小雪与大雪之间,往后仍有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可盼。只是每个生命都只有一次四季轮回,下一轮的春去秋来,终将属于新的生灵。
我以四季喻人生,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便有人五天前才官宣“入秋”,误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这五个秋节归为夏季,可每个节气对应的四年时光,仍不停向前!无人能阻止,也无人能挽留。
若,巴掌里勿出拳头,回望身后,尚有半个大雪,以及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无需焦虑,不必急躁,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便好。老去从不是坏事,岁月虽带走了青春的容颜,矫健的步履,却留下了一颗被时光打磨过的心。让我不再为琐事焦虑,不再为得失纠结,多了份“笑看云卷云舒”的明净与淡然。于我而言,老,实在是人生一大美事。
这份美好,藏在三桩事里:一是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读懂了生活的真谛,洞悉了人生的奥秘,这份通透让我能更从容地面对挑战与困境;二是老去意味着摆脱了诸多束缚,收获了更多自由。可随心选择生活方式,追逐未竟的梦想,尽情享受自由的愉悦;三是年岁增长让我卸下了所有负担,心态愈发轻松,不再被琐事困扰,能专注做喜欢的事,自在享受余下时光。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