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入秋”感悟
林冰
25-10-19 19:18 绍兴
楼主
今日 2025.10.19,周日,第 43 周头一天,农历桂月廿八,绍兴气温 18\21°C,天气阴 \ 多云。浙江官宣,今日入秋。这意味着,昨天是夏季的最后一天,今天便陡然切换为秋季的起始。

可日历上的时序早已给出另一种答案:三天后即是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本是秋意最浓的标志,告诉人们此时已为晚秋;再隔五日,乙巳的重阳如约而至,而紧随霜降之后的立冬,昭示着秋暮冬已不远。这般 "刚入秋便近冬" 的错位,着实令人恍惚。晨起望着天边沉沉的云色,心血来潮作《官宣入秋遐想》:"三日之后为霜降,十日相隔到重阳。霜降赶到秋已暮,再言入秋把人误。廿四节气自有序,春夏秋冬有诗赋。四季轮回看历书,昭昭天道被人妒。"

心念及此,忽觉若设一份 "自然考卷",考生怕是要进退两难:

一、以下三个节日,属于哪个季节:A,10 月 1 日国庆节;B,八月十五中秋节;C,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以下三个节气,属于哪个季节:A,白露;B,秋分;C,寒露?

依循常识,答案无疑都是 "秋季"。中秋节的桂香、丰收节的稻浪,早已与秋景绑定;白露的清露、秋分的昼夜均分、寒露的层林尽染,更是秋日递进的鲜明印记。可若严格依照今日 "官宣" 的时间线,前三节均属夏季,后三节气,竟要归入 "夏天",如此作答,怕是要被阅卷老师画上刺眼的红叉。

难道这不是对四季认知的悄然颠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循着日月运行的轨迹循环往复,以 "四立" 为四季起点的划分标准,早已融入农时耕作、民俗节庆的血脉,成为国人感知自然的文化密码。可如今,这份古老智慧却似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 "候均温法"。

不知始于何时,祖祖辈辈遵循的历法成了 "旧说",唯有印着公章的通告才算 "定论"。倘若连四季轮换都要等 "官宣",那清明的雨、端午的艾、中秋的月,这些刻在国俗里的时序记忆,是否也要逐一官宣?其实细究根源便知,四季轮回本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就的天文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移动,从不是 "官宣" 所能左右的。

曾几何时,无需翻查数据,看梧桐叶落便知秋至,观梅花开绽便晓冬来。可近十年间,浙江的入秋日在10月中下旬反复波动,今年更是因副热带高压偏强、台风 "风神" 间接助推等气候因素,比常年偏晚了几日。这些跳脱不定的日期,让季节成了需要检索的 "数据",而非触手可及的感知。

并非对 "官宣" 耿耿于怀,只是当霜降已在眼前,重阳近在咫尺,才宣告入秋,终究透着几分荒诞。不知气象学四季划分的科学价值在何方。我更记得,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不仅是时间刻度,更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毕竟,季节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桂香里的诗、寒露中的茶,是刻在文明里的时序密码。官宣可以界定气温的转折,却改不了秋阳的清辉、霜叶的斑斓,更夺不走人们心中那套与岁月共生的四季标尺。天地有常,四时有序,这份藏在节气里的智慧,终将在时光中继续流转生辉。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