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十月七日话 “秋晚”
林冰
25-10-07 19:37 绍兴
楼主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 央视《中秋晚会》(以下简称 “秋晚”)自 1991 年诞生至今,已然走过三十五个春秋。回溯央视节日晚会的脉络:1983 年《春节联欢晚会》横空出世,开启全民除夕守岁的文化新俗;四年后的 1987 年《元宵晚会》接踵而至,填补了元宵佳节的视听空白;又过四年,到了 1991 年,为促进两岸三地文化交融、凝聚全球华人情感,在中秋这个承载“团圆”意涵的传统佳节里,“秋晚”应运而生 —— 它以文艺为桥,让两岸三地华人共沐中华传统文化之光,在歌声与光影中拉近心灵距离,也为全球华人筑起了一道共庆中秋的情感纽带。

如今三十五岁的“秋晚”,早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国家级中秋主题文艺晚会,成为全球华人感知中秋团圆文化的重要符号。但这份“熟悉”里始终藏着“新意”:每年更换的举办地、不断迭代的主题、常新的主持与表演阵容,尤其是当下科技赋能下绚丽多变的光影效果、与不同地域景致交融的舞台,都让“秋晚”年年有新貌,次次有惊喜。

不信且看历届“秋晚”的主题与举办地,每一行都藏着一段与中秋相关的独特记忆:

1991 年:《神州一片月》,北京颐和园

1992 年:《中秋月正圆》,河北省涿州市涿州影视城唐城

1993 年:《海峡共明月》,北京首都体育馆

1994 年:《夫妻、兄弟、姐妹、团圆》,北京

1995 年:《月是故乡明》,广东省深圳市中国民俗文化村

1996 年:《花好月圆》,北京

1997 年:《今宵月更圆》,北京

1998 年:《人间天堂》,浙江省杭州市

1999 年:《今夜月正圆》,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乐园

2000 年:《东方之珠》,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001 年:《二分明月》,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

2002 年:《濠江明月香江情》,广西桂林市象鼻山公园、香港、澳门

2003 年:《高峡平湖月正明》,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五级船闸 3 号中隔墩

2004 年:《浦江月・中华情》,上海市滨江公园(分会场:上海新天地、豫园)

2005 年:《江城月・中华情》,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

2006 年:《海峡月・中华情》,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2007 年:《山庄月・中华情》,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

(分会场: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

2008 年:《荣成月・中华情》,山东省荣成市荣成湾(分会场:四川省绵阳市)

2009 年:《宜春月・中华情》,江西省宜春市袁山公园

2010 年:《芜湖月・中华情》,安徽省芜湖市阳光半岛

2011 年:《侨乡月・中华情》,广东省江门市五邑文化广场

2012 年:《闽都月・中华情》,福建省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2013 年:《客家月・中华情》,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文体中心

2014 年:《姑苏月・中华情》,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湾

2015 年:《月圆江油》,四川省江油市太白碑林南广场

2016 年:《丝路月・中华情》,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

2017 年:《月满中华》,黑龙江省大庆市时代广场

2018 年:《齐鲁明月・家国情怀》,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尼山圣境

(分会场:马来西亚吉隆坡、澳大利亚悉尼)

2019 年:《家国情怀》,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公园

(分会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影视城)

2020 年:《中秋月圆・洛阳情深》,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2021 年:《月出邛海》,四川省西昌市星月湖湿地公园

2022 年:《月圆人圆》,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园区音乐喷泉广场

2023 年:《长江文化》,四川省宜宾市长江公园

2024 年:《飞向星空和月》,辽宁省沈阳市丁香湖畔

2025 年:《山月满》《是吾乡》《一轮秋》,四川省德阳市玄珠湖畔

从这份清单里,不难窥见“秋晚”三十五年的成长轨迹。它的发展始终与技术革新同频、与文化表达共振、与时代语境相融,大致可梳理为“探索起步期”、“成熟定型期”、“创新突破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探索起步期(1991-2003 年):从 “室内联欢” 到 “初步破圈”

这一阶段是“秋晚”的“萌芽成长期”,核心特点是形式相对单一、覆盖范围有限,却成功完成了“中秋 + 晚会”的概念启蒙,为后续发展打下根基。

1991 年,央视文艺部首次以“中秋”为核心主题打造文艺节目(彼时尚未正式定名“中秋晚会”),演出多在室内演播厅完成。嘉宾以国内主流歌手、曲艺演员为主,节目内容围绕歌舞、小品、戏曲展开,更偏向 “传统节日联欢” 的定位;传播渠道仅依托央视综合频道(CCTV-1),受众也以国内观众为主体,更像一场“家门口的团圆宴”。

2003 年成为“秋晚”的关键转折点 —— 这一年,晚会首次走出封闭的演播厅,移师北京世纪坛举办户外演出。舞台首次融入“实景舞美”理念,让古建筑与中秋月色自然交融;同时新增“全球华人中秋寄语”环节,将“团圆”的视野从国内拓展至全球华人圈层。也是在这一年,“央视中秋晚会” 的名称正式确立,标志着它从“内部联欢”向“国家级节日 IP” 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成熟定型期(2004-2017 年):以“中华情”为弦,奏响“异地举办 + 文化深耕”的团圆乐章。

这一阶段的“秋晚”逐渐形成固定模式:以“中华情”为核心线索,串联起 “异地举办”与“地域文化深耕”,同时推动传播渠道、技术应用全面升级,慢慢成为全球华人不可或缺的 “中秋文化必修课”。

1. 核心模式确立:“流动的秋晚” 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

2004 年起,“秋晚”正式开启“全国选址、异地举办”模式 —— 不再局限于北京,而是走进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让晚会与当地特色文化共生。比如在苏州太湖湾,借姑苏园林意境诠释中秋雅致;在梅州客家文化区,用客家山歌传递乡土温情;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以盛唐气象重现中秋盛景。每到一处,“秋晚” 都像一位“文化记录者”,将地域特色与中秋意蕴编织成独特的视听故事。

2. 传播与技术升级:从“国内覆盖”到“全球共振”

传播渠道扩容:从早期单一的 CCTV-1,逐步扩展至 CCTV-3(综艺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后者覆盖全球华人聚集区;同时通过央视英语、西班牙语等外语频道对外输出,让 “秋晚” 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中秋文化的重要窗口。

技术赋能体验:2010 年后,高清录制、3D舞美投影等技术陆续应用,2016 年更首次尝试“VR 直播”,让观众突破空间限制,仿佛 “置身” 晚会现场,视听体验大幅升级。

3. 内容定位固化:“团圆 + 家国”的双主线叙事

这一阶段的“秋晚”形成了清晰的内容结构:开篇以“月亮、乡愁”主题歌曲暖场,唤醒观众的中秋情感记忆;中段融入戏曲、民乐等传统文化节目,坚守文化根脉;高潮部分则以《我和我的祖国》《国家》等歌曲升华主题,将“小家团圆”与“大国情怀” 相连;结尾或以《难忘今宵》收尾,或推出中秋定制歌曲,让“全球华人共庆中秋”的情感共鸣贯穿始终。

三、创新突破期(2018 年至今):以“年轻化 + 国际化 + 科技化”,重构节日 IP 新形态

随着短视频崛起、年轻受众成为主流,“秋晚”进入“破圈创新”阶段。核心逻辑不再是“延续传统”,而是“重构体验”—— 以“文化为核、科技为翼、互动为桥”,让这台老牌晚会焕发年轻活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1. 选址与舞美:从“城市舞台”到“文化地标 + 科技光影”

选址不再局限于“有中秋氛围的城市”,而是聚焦“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地标”:曲阜尼山圣境的儒家文化、洛阳隋唐遗址的历史厚重、西昌邛海的高原月色,都成为晚会的“天然背景板”。舞美设计更追求“自然与科技的融合”——2021 年西昌秋晚,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组成“月亮”“玉兔”;2023 年宜宾秋晚,AR 技术让 “虚拟月亮” 与长江实景互动,视觉冲击力拉满。

2. 内容 “年轻化”:贴近 Z 世代,打破圈层壁垒

嘉宾阵容多元:不再仅依赖“老艺术家”,而是邀请王俊凯、周深等流量艺人、短视频红人,甚至马来西亚梁静茹、新加坡孙燕姿等海外艺人,覆盖不同年龄层受众。

节目形式创新:“国风说唱”“中秋主题短剧”“跨次元表演”(如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真人合唱)陆续登场,2023 年更引入“中秋主题脱口秀”,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解读中秋习俗,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情感共鸣转向:从宏大的“家国叙事”,更多转向“个体团圆”—— 聚焦“年轻人返乡团圆”“异地打拼者的中秋思念” 等现实话题,让年轻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情感共鸣更真切。

3. 传播“全域化”:从“电视端”到“全平台互动”

短视频联动:与抖音、快手、B 站等平台合作,推出 #中秋手势舞# 等预热挑战赛,晚会片段实时传播,单条话题播放量常破 10 亿,实现“晚会未播先火”。

海外传播深化:除央视国际频道外,与 YouTube、Facebook 等海外平台合作,推出“中秋文化专题”,同步直播并配多语种字幕。2023 年,海外观看人次突破 1.2 亿,“秋晚” 成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载体。

4. 文化“深度化”:从“表演文化”到“解读文化”

这一阶段的“秋晚”不再满足于“展示传统文化”,而是主动“解读文化”:邀请学者讲解“中秋祭月习俗的演变”,用短剧还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背景”—— 让观众在欣赏节目之余,读懂中秋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使晚会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成为“移动的传统文化科普平台”。

滴水见阳光,从三十五年风雨兼程“秋晚”的清晰变迁中,可见中华盛世的强大与崛起。自1991 年的“室内小联欢”,到如今辐射全球的“文化 IP”;从单一的 “节日娱乐”,到兼具“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功能的载体。它的核心逻辑,始终是“文化内核 + 时代表达”—— 守住“中秋团圆”的文化根脉,又不断用新技术、新形式、新内容回应时代需求。未来的“秋晚”,或许还会有更多惊喜,但不变的,一定是那份联结全球华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

说到最后,只是我有想呒想,你看,苏州,扬州,芜湖等城市先后都已成为“秋晚”的承办城市,昨天四川德阳在玄珠湖畔不也承办了2025“秋晚”!怎么就没有人想到绍兴呢?不知吾辈余生能否在绍兴的鉴湖之畔,还是柯桥的瓜渚湖公园见到哪一年央视“秋晚”的直播现场!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江南一景2011
2025-10-08 05:46 绍兴
2楼
好建议!绍兴“秋晚“,期盼!
东厂仅一位
2025-10-07 20:07 绍兴
1楼
阅,呈海雄落实
回复内容:
首页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