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早晨,天色微明,我便与摄影师黄总相约,前往天台山国清寺。黄总是个高个子,常年奔走世界于山水之间,每当摄影时总是背着双肩包挎着相机,仿佛随时准备捕捉一丝光影的变幻。
车子行驶在路上,窗外的景致便渐渐不同了。先是市廛的喧嚣,楼宇如林,人群如蚁;继而屋舍渐稀,绿意渐浓,远山如黛,浮云如带。天台山屹立于浙江东海之滨,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车子盘旋而上,仿佛驶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黄总不时叫停车子,取出相机,对着远山近树“咔嚓”几下,口中喃喃道:“光影正好,稍纵即逝啊。”
及至山门前,我们下了车。但见古木参天,清幽静谧,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随风飘来,沁人心脾。这香气似乎有一种魔力,使人忘却尘世烦恼,心境也随之平和下来。山门并不张扬,反而显得有些低调,匾额上“国清寺”三字却苍劲有力,仿佛诉说着千年古刹的沧桑。
黄总从背包中取出无人机,准备进行空中摄影。我则立于一旁,仰观那雄伟壮观的隋塔。此塔始建于隋朝,历经千年风霜,仍屹立不倒,犹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国清寺的兴衰变迁。塔身砖砌,线条流畅,塔尖直插云霄,仿佛与天对话。我想,这塔目睹了多少朝代更迭,多少香客往来,而它自己却只是静静地立在这里,任风雨侵蚀,任时光流转,不言不语,却道尽了一切。
无人机升空,发出轻微的嗡嗡声。黄总盯着屏幕,调整着角度,专注得像一个正在指挥交响乐的乐师。从空中俯瞰,国清寺的全貌尽收眼底:殿堂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黄墙,古朴素雅,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朴庄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沿着石阶前行,我们步入寺内。早晨,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洒下,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们遇到几位寺中僧人,他们或扫地,或诵经,或漫步,神情恬淡,举止从容。黄总悄悄拍下几位僧人的背影,说这是最真实的画面,没有任何矫饰,只有宁静与平和。
我们走进大雄宝殿中,如来佛祖端坐莲台,慈眉善目,仿佛正在普渡众生。香炉中青烟袅袅,烛光摇曳,更添几分庄严神秘。几位香客跪拜在蒲团上,闭目祈祷,神情虔诚。他们的愿望或许各不相同,但在此刻,却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慈悲为怀,令人心生敬畏。黄总又取出相机,寻找着最佳角度。他拍照时不喜多言,全神贯注,仿佛与相机、与拍摄对象之间有一种无声的交流。他说过,摄影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对话,与光对话,与影对话,与时空对话。
转过几重殿宇,便是万神殿。殿内一百零八位神仙栩栩如生,各显神通。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手持法器,有的脚踏祥云,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不禁令人感叹古人之匠心独运,将虚无缥缈的神明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黄总在这里停留许久,从不同角度拍摄香炉特景。
寺内外名胜古迹甚多,“双涧回澜”、“寒拾亭”、“丰干桥”“梅亭”等,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漫步其间,恍如穿越时空,感受着那份超脱与宁静。我在“丰干桥”上驻足良久,望着桥下流了千年的潺潺溪水,若有所思……。
夕阳西下时,我们踏上归程。回望这座千年古刹,在夕阳余晖中更显庄严神圣。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敬畏与感慨。国清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尘世的喧嚣与浮躁似乎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车子驶下山路,黄总翻看着一天拍摄的照片,满意地点点头。他说,这些照片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感悟,对历史、对文化、对生命的感悟。
我望向窗外,暮色四合,天台山慢慢离开在视线之中,但国清寺的影像却清晰地留在心中。那座千年古刹,那些虔诚的身影,那份超脱的宁静,都已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某个喧嚣的时刻,重新浮现出来,提醒着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偶尔驻足于这样的地方,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心灵的宁静,或许就能更好地前行。国清寺之行,不仅是一次拜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浮世中,得以暂时安放疲惫的灵魂。
车上我翻看黄总拍摄的那些照片,仿佛又能闻到那淡淡的檀香味,听到那悠远的钟声,于是即兴镇一小词,以怀古;七绝·谒国清寺;
隋梅证道庄严地,古刹名山三宝存。
法乳千秋花雨润,国清万代颂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