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执行难:当胜诉判决沦为“法律白条”的绝望
过河兵
25-09-07 09:05 绍兴
楼主
“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这句无奈的感叹,道出了无数申请执行人面对执行不到财产时的心酸与绝望。一纸胜诉判决本应是正义的兑现,却在“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现实面前,沦为无法落地的“法律白条”,让当事人在期待与失望的反复拉扯中,逐渐被绝望吞噬。

执行不到财产的绝望,源于维权路上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堵死。许多申请人为了官司耗尽时间、精力与金钱,从收集证据、开庭辩论到最终胜诉,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他们曾以为胜诉便是终点,却未料执行阶段才是更大的困境:被执行人早已通过转移财产、隐匿收入、假离婚等手段,将名下财产清空,留下一个“无产可执”的空壳。农民工为讨回血汗钱打赢官司,却发现老板早已将公司资产转移,自己不仅拿不到工资,还背负了诉讼成本;消费者因商家欺诈胜诉,却面对商家“一穷二白”的现状,维权成果化为泡影。这种“看得见的正义却摸不着”的落差,让当事人的希望被一点点碾碎。

更深层的绝望,在于对生活的失控与对公平的怀疑。对普通民众而言,申请执行的财产往往关乎生计:可能是治病救命的医疗费、孩子上学的学费,或是维持家庭运转的欠款。当这些关键款项因执行不到位而无法兑现,生活的重压便会瞬间袭来,甚至可能导致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更令人寒心的是,部分被执行人恶意逃债却逍遥法外,而申请执行人却要为维权付出沉重代价,这种“违法者得利,维权者受损”的反差,极易让人们对法律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对社会公平正义感到迷茫。

然而,绝望之中仍有微光。近年来,法院不断加大执行力度,通过“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网络查控系统”等手段,严厉打击规避执行行为;多地探索“执行转破产”“悬赏执行”等机制,为破解执行难提供新路径。但要真正驱散这种绝望,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财产调查与监管制度,从源头遏制财产转移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申请执行人的救助与心理疏导,让他们在维权路上感受到更多支持。

执行不到财产的绝望,不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是对司法权威与社会公平的考验。唯有持续破解执行难题,让胜诉判决真正“落地有声”,才能让法律的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驱散当事人心中的阴霾,重拾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笔者——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府山社区居民:鲍亦俊

2025年9月7日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tl30099
2025-09-07 19:20 绍兴
3楼
支持博主,法律需要完善
tl17200
2025-09-07 15:28 绍兴
2楼
深有体会
tl6873117
2025-09-07 09:57 绍兴
1楼
同感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