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越城区九里新发现汉代大墓,并发现了汉代至南朝时期的家族古墓葬群。昨天下午,记者到九里考古遗址现场采访,看到多个汉代、南朝时期的大墓。九里考古遗址现场负责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高凌艳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考古发掘的工地已经发掘62座墓葬,主要以汉两晋六朝为主,考古还发现了许多唐墓和明清墓。
九里考古遗址位于越城区城南街道会稽山法印寺山脚下,是为配合基本建设在考古前置过程中发现的大型墓地。这次考古,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自6月18日开始对九里墓地进行的第四次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
发现三国纪年大墓
排水沟如“曲水流觞”
九里被人视为风水宝地,历来为公共墓地、家族墓地所在地。此前考古发现,这里最早的墓为战国时期的土坑墓,两汉六朝,唐宋至明清时期各时代墓葬都有发现。其中,汉代家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绍兴历史文献中的空白。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就葬在九里之山巅。
在考古现场,记者看到一座汉朝大墓,很有气势,其结构基本完整,每一块墓砖上都有许多花纹。高凌艳告诉记者,这座汉代大墓由墓室、墓道、甬道、排水沟、封门组成,这座古墓十分讲究,有两层封门砖,券形门楣十分精致,有4重券形门楣,花纹砖的种类达到了10余种,花纹砖上带有“王”字铭文,花纹砖上刻有人面纹。一般墓是东西朝向,但这座墓是南北朝向,一般墓的排水沟是直的,其排水沟直后还拐了个弯。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墓的棺床完整,砖有五层,丁砖顺砖交替。墓壁“五顺一丁”,由五组组成。
现场,记者还看到,一座大墓的排水沟很长,曲曲弯弯,颇有“曲水流觞”之韵味。高凌艳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汉至魏晋墓葬均为砖室墓,墓葬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大多都带有渗水槽、排水沟,最长排水沟长至19.3米。此次发掘的排水沟类型多样,有直角拐弯、弧形拐弯、分叉类型、双层结构等,有明沟暗沟,有的墓的墓床下,还有渗水槽,十分讲究。这是绍兴先民充分利用九里地形地貌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绍兴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三国纪年墓,封门处发现有带“建衡二年八月造作壁长尺二十”铭文的纪年砖,“建衡二年”是公元270年,是三国吴末帝孙皓的第四个年号。“这个墓出土了三国时期的越窑青瓷,明确了墓葬的下葬时间,具有标尺意义。”高凌艳说。
家族墓中发现带“王”字花纹砖
九里古墓这次出土文物86件
九里考古遗址项目负责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超对记者说,此次发掘的6座同时期的墓葬中,都发现有类似人面纹的花纹砖,发现这种带“王”字(花纹砖)的有两座,墓的位置整齐,每个大墓旁边还有小墓,据分析,应属于同一家族的墓葬。
这次考古还在标记M141墓的排水沟铭文砖拓印后,新发现“駚斧”二字,甬道北壁发现有“大冯”“亭方”“大坾”等字。M141墓的墓砖与余杭小横山南朝墓葬墓砖文字类似。“方”字砖在这里可能指大砖。“斧”字类砖指各种规格的梯形砖,主要施用于墓室主券顶或甬道券顶丁砖层。“斧”指斧子,这里借指纵楔形砖。“坾”字或“宁”字类也指各类纵楔砖,施用于墓室主券顶或甬道券顶平砌砖层。还发现与“鸭”字类砖和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墓墓砖文字相似。
此外,这里的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一方墓志,墓志记载墓主人卒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十月十二日”,是河南颍川郡人,享年72岁。这显得十分珍贵。
另外,考古发现了这里有“王界”“沈界”“冯界”“朱界”“魏界”“宫界”等界碑,这充分表明,九里墓地自古以来就是绍兴本地大姓的丧葬之所。目前,这次考古已出土文物86件,有金饰件、金珠、青铜人像、滑石猪、越窑青瓷器、影青瓷器等。
梁超说,九里墓地是绍兴城南目前所发掘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墓地,对研究绍兴2500多年的历史,包括丧葬习俗、经济水平发展的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进一步推进九里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整理好考古资料,为探究绍兴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丧葬习俗变化提供更多考古学资料。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