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镜湖何处一曲亭(附图)
书里书外
25-08-02 13:45 绍兴
楼主
镜湖何处一曲亭(附图) 胡文炜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家喻户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李白的《送贺宾客归越》同样脍炙人口: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回乡时,唐明皇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宋代陆游有诗:“一曲亭前水接天,放翁短棹弄风烟。”丘崈有“一曲亭边,五云门外,犹记最花多处”。明代释宗泐有:“鉴湖一曲亭犹在,风物千年长不改。”但如此富有诗意的碑亭如今却难寻。 现在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建一座亭,立块诗碑,配以雕像也不太难,只是原始的一曲亭在何处,还需作一番探究,或可供有意重建者作个参考。 镜湖何处一曲亭(附图)

绍兴原有一座“一曲亭”,其来历是据贺知章的“镜湖剡川一曲”所建。《新唐书·贺知章传》载: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要查考一曲亭的位置,首先需要辩清“镜湖剡川一曲”在哪里。

贺知章还乡时很隆重,回到乡里后,待遇也高,住宅名为“千秋宫”,尤其是皇帝还下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专门作为他的“放生池”。可惜他回乡后的时间不长,第二年就去世了。那么这“镜湖剡川一曲”又在何处?一说剡川即剡溪,也就是曹娥江的上游,剡溪弯弯曲曲,皇帝把其中一曲给了贺知章。然而剡溪与镜湖不连通,那里距城区也较远,如果真是剡溪,只要说“诏赐剡川一曲”即可,何必在“剡川”前又加上“镜湖”?

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放生池,在府东南一十里。天宝二年,秘书监贺知章表,乞永周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明年春,以黄冠归故乡,赐鉴湖剡中一曲,敕永周湖为放生池。”唐时镜湖完整,贺知章要的是“永周湖”(唐代称周宫湖),此湖在“府东南一十里”,应是镜湖的“一曲”,即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

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贺知章宅,在县东南三里五云门外。知章以秘书监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后改天长观。宋郡守史浩建怀贺亭、鉴湖一曲亭于观前。又有赐荣园,取李白诗曰:‘敕赐鉴湖水,为君台沼荣’之句。其内有幽襟亭、逸兴亭、醒心亭、迎棹亭、今并废。”这是宋代所建的一曲亭。该志又有“天长观,即贺知章宅,名千秋观,天宝七年改额天长。今废为五云河泊所。今考前志,乃知贺监宅在五云乡,其地风景宛然如昔,而宅乃为河泊之废署也。”南宋丘崈的《夜行船·怀越中》词有:“一曲亭边,五云门外,犹记最花多处。”可知绍兴城的五云门外确实有过一座一曲亭,始建于宋代。

清嘉庆《山阴县志》记:“道士庄在镜湖中,与三山连接。唐贺知章致政归,自号黄冠道士,故名。”“三山”即现在的韩家山、行宫山、石堰山。后来陆游有好几首诗提到“剡曲”:“家住山阴剡曲傍,一番风雨送新凉”;“四纪移家剡曲旁,白茨生草作山房”;“萧萧白发濯沧浪,剡曲西南一草堂”;“一官始巴僰,剡曲何时归”。诗中说的是“剡曲”。嘉泰《会稽志》有陆游作的序,他当然知道该志所记永周湖的位置。嘉庆《山阴县志》又载:“鉴湖一曲亭在常禧门外,贺知章建。”原注引自“旧志”。“常禧门外”范围较大,偏门至三山一带都可算,但如果太远,三山以西,就不能这么说了。从清代周中规《镜湖竹枝词》中的“快阁遥临一曲亭”和刘文蔚《鉴湖一曲亭怀古》中的“鉴湖水阔吞平野,酒船直到亭阶下。”可见当时这里也确实有过一座一曲亭,此亭应是五云门外的建筑废后所建,志中所谓“贺知章建”恐怕不确,因为如果贺知章已在这里建有一曲亭,宋代郡守史浩不会在五云门外再建一座同名的亭子。

1995年出版的《越中揽胜》一书记载:“据传鉴湖有三曲,湖塘为第一曲,该地湖中曾有‘一曲亭’,亭内有碑记其事。亭圮于民国,不少湖塘老人对一曲亭还有清晰记忆。”湖塘老人记忆中的一曲亭,我问过当地人,确有其事,亭址在柯桥至型塘公路以西约二里,鉴湖北岸的轮穗村。这里距陆游三山一带约二十里,距“府城”更远。此亭的建造年代最早不会早于嘉庆八年,即嘉庆志修成的年代,当是三山那边的一曲亭圮废后,有好事者发起所建。所以《越中揽胜》记载的文字很客观:“三曲”是“据传”;也没有将“一曲亭”与唐代贺知章拉上关系。

绍兴城内有贺秘监祠,又有与贺知章有关的降诏弄与至诏湾,因而“镜湖剡川一曲”及相应而建的原始“一曲亭”离城区不会太远。在府城东南十余里有座宛委山,山有龙瑞宫,那里至今尚完好地保存着贺知章所书的“宫记”刻石,这是真正从贺知章时留存下来的唯一实物,说明他确实在府城东南活动过,而且对这一带的地形还比较熟悉。那么作为放生池的“周宫湖”(宋代称“永周湖”)只能在龙瑞宫附近,不会太远。宛委山下的水道就是若耶溪,越地的水道常被称“剡川”,“剡”字发音是“若耶”的快读,“若耶”是“剡”的缓读。所以“镜湖剡川一曲”是若耶溪水伸入山坳的回湾。镜湖建成后,水面高出地面一丈余,不仅许多孤丘成为湖中岛屿,而且不少山坳也成了面积大小不一的水湾,成为一个个连通大湖的小湖,也就是“曲”。宛委山下山势回环,水面上升后“曲”也多。此处符合嘉泰志所载的方向与里程。

至于现在所说鉴湖有三曲,贺知章的放生池是第一曲,长达十里。这无非是从“镜湖剡川一曲”附会而来。徐渭《贺知章乞鉴湖一曲图》诗咏:“鉴湖无处无非曲”,绍兴东湖景区有刻于光绪癸卯(1903)年的“挺秀”摩崖:“越城东八里有湖,环鸟门山,秀挺天际,古木苍翠,所谓‘鉴湖一曲’者。陶君浚宣筑堤环之,树桃柳其上,名曰东湖。”东湖的霞川桥也刻有“剪取鉴湖一曲水,宿成瀛海三山图”联语。“一曲”,就是许多“曲”中的一处,后来却被牵强地理解为有“一曲”就有“二曲”、“三曲”,又想像成是十里一曲。

在湖塘街道的鉴湖南岸桃花村、杉树坞(新爱)村一带走访时,听到不少关于贺知章的传说,称贺有五个儿子,分布周边寿胜埠头等五个村,每个村有一座庙纪念先祖,其中距轮穗约二里的桃花村,现有兴德庵,不久前村民出资重建,一位村民专门给开门参观并介绍。在杉树坞那里村民说“树”原是“墅”,是贺知章的一个儿子所居,当地口音树墅同音。村有一座吉祥庵,建于清代,门口有块光绪年间的碑。关于贺知章的儿子有不同的记载,但既然他留恋镜湖,这里山清水秀,其后人很有可能来这一带居住,只是当时的镜湖湖面比现在的地面要高,有的村应是湮废以后从别地迁来,后来建座亭作为纪念也很自然。至于贺知章的放生池,《新唐书》记载得很清楚,面积只有“数顷”,称为“周宫湖”(后来改名“永周湖”)。诏赐的也不是“鉴湖一曲”,而是“镜湖剡川一曲”。



















镜湖何处一曲亭(附图)https://mp.weixin.qq.com/s/k7BsfcQ1mQeu1pA7-dXwow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