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吴家坂自然村研究
penny瑜
25-06-27 17:52 绍兴
楼主
  第一章杨汛桥的由来

  第一节杨汛

  历秦、汉、东吴及晋、唐、宋、元,杨汛桥镇境内冲积扇更为发育,芝塘湖西土地开始增多,人口逐渐聚集。因此,在东部沿山开掘山阴河,外筑塘坝,塘外浦阳江滩,淤泥沉积,沿江滩涂,杨树森森,潮涨时水没树杆,潮退时泥沙凝固,树丛之中,鱼虾资源丰富,家有一网一斗,稍事寻觅,餐桌便可添荤鲜,“杨汛”之地名由此鹊起。

  第二节西小江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临江山(牛头山)、爪历湖(临江湖,即今牛头湖)属萧山。虽然当时西小江“江阔一里许,湖高至八尺”,洪潮拍击牛头山脚,但是在牛头山南及附近的姚家山下、乌石山下(美女山)等地已有少量人结庐聚居,在山坞渔、猎、农、牧。

  明代宣德、成化年间(公元1425-1487年),先后筑临浦坝、麻溪坝,开启碛堰,导浦阳江水复出碛堰山口,北汇钱塘江。而土人则于所前以下至钱清一带之水,与气势壮观的钱塘江与之相比,因而称为小江;又因在绍兴之西,故名西小江;还因流经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投钱处,亦称钱清江。

  《天乐志》载:“西小江,为浦阳江经临浦入钱清之旧称,自碛堰既凿,迳入钱塘大江,而土人则于所前以下至钱清一带之水,犹沿西小江旧称,其实则内河也。”

  南宋初期浦阳江下游借道西小江,经钱清直通杭州湾。自此至明代后期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西小江洪涝不断,潮水倒灌,灾害频仍,居民寥落。

  旧时,钱江潮由钱塘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三江”口分,潮汐一日两次,直至杨汛桥镇境西隅潮止潭,遂为暗流。

  明代宣德、成化年间(公元1425-1487年),先后筑临浦坝、麻溪坝,开启碛堰,导浦阳江水复出碛堰山口,北汇钱塘江,与西小江分流。

  明天顺元年(1457),知府彭谊在新甸建白马山闸,以遏三江口之潮。西小江流域大片土地,当时是沼泽洼地,无从稼穑,镇境吴姓、夏姓、陆姓、邵姓、袁姓、傅姓、卫姓等先民为开垦西小江滩涂,从各地迁徙而集居繁衍。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三江闸建成,西小江水经三江闸入海。三江闸外御潮汐,内则涝排旱蓄,西小江从此成为一条内河。杨汛桥江面永绝潮患,境内先民安居于山坞之中,以舟作车,以楫为马,港内艨艟鸼艅,舴艋艒艎,舳舻相继。形成内河的西小江过金鸡山,出钱家湾,成了萧绍两地的界河,至渔临关东,河道突然转了个弯,形成一个河套。

  河套北岸(属萧山)有一方广袤的平原,沿江筑着长长的江堤,以防止江水溢入。这里河港纵横交错,疏疏密密地分布着、流动着。河港上架着座座石桥,渔临关大桥、江桥、张吴渡大桥,螺山大桥,杨汛桥。时而有乌篷船穿出石桥,悠悠然驶过河中的竹箔,水乡的景色如诗似画。古诗赞曰“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河套北岸的一脉平川上,一峰耸峙,高117米,山形似螺,故称大螺山。西小江环绕而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清江抱螺。这里水清山美,景色如画。

  螺山上不仅翠竹茂林,郁郁葱葱,且山石富有奇趣,形成“五猫捕鼠”、“巨龟镇妖”等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又留传着令人深思的传奇故事。

  西小江隔开了萧山、山阴两县。青山重叠的南岸为绍兴山阴地界,称之“山埭里”,一马平川的北岸属萧山地界,称为“里畈”。几座大桥,又把两地连接。江桥和杨汛桥又是山里的水果木材柴草,和里畈的大米鱼虾鸡鸭的交易集散地。

  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捕鱼捉虾为生,繁衍生息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西小江物产丰富,由于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适宜栽种菱角,“西小江老菱”肉厚皮薄,生食甘鲜,熟食香糯。可与“南门江老菱”媲美。水中有各色鱼虾,放养的鲢鱼包头鱼长势快,头大肉肥味鲜。春节前捕捉的年鱼,大的包头鱼有四五十斤重,和千岛湖包头鱼不相上下。“西小江水波连波,阿哥撒网妹掌舵,鱼满仓来谷满箩,曲曲歌儿唱丰收。”这首民歌就是当时二岸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写照。

  第三节杨汛桥变迁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临江山(牛头山)、爪历湖(临江湖,即今牛头湖)属萧山。当时为萧山县履仁乡杨南里。现在的西小江流域大片土地,当时是沼泽洼地,无从稼穑,尚未有杨汛桥及吴家坂之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攻占绍兴,废绍兴府,改为绍兴路,萧山县属绍兴路。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改乡里为都图,萧山县的履仁乡杨南里、佳浦里和凤仪乡的佳浦里划归了山阴县。履仁乡杨南里即当今的杨汛桥乡。

  杨汛桥明清时属山阴县时属37都,晚清时属山阴县新安乡,民国时期属绍兴县新安乡,民国17年(1928)东片开始叫新安乡杨汛桥联合村。民国21年(1932年)属绍兴第八区杨汛桥乡。民国25年(1936年)为新安乡。解放后称新安乡,1956年3月属狮岭乡。1961年9月,为杨汛桥公社。1992年,与江桥镇合并建杨汛桥镇。

  第四节杨汛大桥

  杨汛大桥,位于原临江渡,横跨西小江,连接绍萧二县,据《西江杂记》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十一孔平型石梁桥,中三孔高大,可通行船只,南边紧靠三孔的一孔,比中三孔还宽,可以通行竹筏、木排,全长44.2米,宽2.5米。桥建成后,过往船只和竹木排筏在此靠岸歇脚,当地瓜菜鱼蔬在此交易,逐渐在南岸形成集市,南岸地域名“杨汛”在四周声望较大,而原名“临江大桥”己被淡忘,人们均称“杨汛大桥”或“杨汛桥”。

  第二章螺山大桥

  第一节螺山大桥位置

  螺山大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建吴村(吴家坂),跨西小江,连接萧绍两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桥南北有大小螺山各一座,桥以山得名,称螺山大桥。东西向跨西小江。拱桥为三孔半圆型石拱桥。拱高3.65米、5.95米、3.75米。跨径分别为6.65米、10米、7.30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长37米,桥面宽2.2米。梁桥长29.9米。这是一座大型古桥。

  第二节 萧山八景之一

  螺山大桥南边有亭及古碑一块,游人可在此观两岸景色。每当明月悬空、银光泻地,坐此亭内,见两岸大小螺山对峙。其间长桥横卧,西小江犹似一条玉色的飘带,镶在萧绍平原上,那百里平畴,空旷清寂,悠悠江水,波光粼粼。这“清江月色”,早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就列入“萧山八景”之一。

  该桥设计别具匠心,规制极具美学观点,与自然风光相协调。全桥由石梁平桥和曲拱洞桥组成。主桥,即江心3孔为拱桥,便于舟楫往来。两端引桥6墩7孔,为石板平梁桥。桥上两边设石板扶栏,每栏外刻“与人为善”四字,用平头望柱间隔加固,保护行人安全。

  整座古桥如雨霁长虹,使水乡平添秀丽风光。清代邑秀才王廷枢题《西江晚眺》诗曰:“桑麻无地不秋风,惟有西江水自东;一二渔蓑寒雨外,归来犹带夕阳红。”

  第三节建造螺山大桥的传说

  大明年间,离现大约已有五百多年之久,绍兴亭后有家倪家财主,有上千亩收租田,祖上世籍中医,又有药铺、商铺、益料店。大少爷倪某,从小读书勤奋,聪明过人,办事认真。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熏陶影响,跟着父亲背着药箱,在乡里民间行医,亲眼目睹当时农民的悲惨情景:长期病魔缠身,无钱治病,等待死亡。父亲经常发扬慈善之心,不收药费为穷人就医看病。一幕一幕世上悲剧时常浮现于他的脑海之中,使他立志学好医术,为民间解除病魔。倪某不但把祖父、父亲全部实践医术学到手承传下来,并勤学苦研疑难杂症,学习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针灸治疗法,收集民间偏方,经过十多年的行医实践,医术不断提高,绍兴乡里颇有名气。

  三十二岁那年,倪某告别家人,到苏州拜叶天医为师,继续深造,背着药箱,跟着师傅在民间行医。有一次路过一村口,见一群男女嚎啕大哭,前面有四个力夫抬着一口劣等棺材,并见有点滴鲜血不断滴在地上。叶医师看了以后,上前拦住送丧的,问清死者原来是一位难产孕妇。叶医师要求开棺医治,众议不妥,而叶医师执意认为根据所渗血液,棺内孕妇尚有救,于是开棺。孕妇确实尚有微弱脉搏跳动,叶医师便行针治疗,待孕妇出声后便欲开方下药。正思索间,倪医师脱口而出“苧蔴三钱”。经汤药针灸并施,孕妇清醒,平安分娩,救出两条性命。众人皆服,跪地高呼“神医再世,神医再世”,千恩万谢。叶医师知其家道贫寒,不收分文,取道离去。在回转途中,叶医师认为倪医师已学业有成,超过师傅,且听说倪医师家乡瘟疫流行,催促其赶紧回家。

  第二天倪医师整顿行装,拜别恩师重返故里。祖、父、孙三代一道计议了一套治理瘟疫的方法,以防兼治相结合。倪医师带着几个随从,跋山涉水,足迹踏遍浙江,稳定瘟疫的蔓延,减轻百姓的恐吓。在治理瘟疫中,最严重地带是会稽、山阴、萧山偏僻山区和钱塘江一带,倪医师在往返路上,不管是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最艰难一段是大螺山与小螺山之间,相隔一条西小江,平常,迟早有人摆渡,但是碰上涨水时,螺山湾江面增大,江水急流汹涌,旋涡转转,时刻有船翻人亡的危险。一时间江水阻止着人们的南北交通。倪医师心急如焚,无法可施。他默默地想着,要是有座桥该有多好呀!内心萌生了造大桥的念头。

  经过几年辛劳,瘟疫平定了,倪医师回到家乡,同祖父、父亲讲起他的一个志向,在山南畈到南岸江口造一座螺山桥,使南北贯通,要祖父、父亲出面动员倪氏家族资助造桥,造福于民。经过一番动员,又加上倪家百业兴旺,上下和谐,达到了共识,同意资助造桥。

  倪医师选择了下方桥谢氏石匠造桥包工队,设计方案,召集名匠,择日动工,经过三年六个月的建造,大桥终于落成。时值七月初七,两岸州、县老爷,乡里地保,邻近百姓及倪氏家族即将到来,欢庆通桥典礼。当倪医师第一个走往对岸,突然乌云密布,西南上空雷声隆隆,一阵霹雳向桥上打来。倪医师还是沉着向前走去,当时狂风大作,走到桥的中央,一阵龙卷风把倪医师卷走,紧接着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十足下了一个多时辰。当时隐约听到有人在叫:有人掉江里了,有人掉江里了……人们不约而同,冒着大雨撑着几十只木船和木排在江中游划,经上千次、上万次游伐,找不到目标,渔民用渔网拖拉也无济于事。只有看着泛滥江水急流旋涡。第二天在西小江下游找到倪医师的尸体,时年38岁。应州、县老百姓的要求,奏明朝庭,封为倪天医(柯桥亭后名医倪涵初字宗贤)。在山末止、小螺山、杨汛桥北岸三处建造天医殿,每年七月初七为纪念日,每年庙台演戏敬神,受千年香火,让老百姓世代敬仰,流芳百世。

  第三章山川遗址

  第一节牛头山

  牛头山,又名临江山。海拔236米,钱清岭湖为鼻,眉开二峰,若憨牛卧江,东西绵延,顺势欹斜。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牛头山在山阴县西六十五里,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改名临江山。临江之名历代沿用。牛头山有异石,疏理中通,入水能浮,俗称浮石。明代王守仁(阳明)因之改山名曰浮峰。山上的浮石可作盆景假山,石上可植苔藓类,能活,也可浮于水池或水缸,可供人们观赏。

  谚云:牛头苧萝,一日三过,谓舟行信宿,犹经旧处也,山南有石室。

  这牛头山在杨汛桥镇镇口,南屏一山,岭平而长,东西横贯,而趋西略高,至镇人民政府处,忽成断崖,数十丈下又接山梁。是山林木苍莽,若青牛伏卧,断崖处状若牛头,故称牛头山,有胜迹。明朝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到此,见这里风光旖旎,山川秀美,池水清碧,满山秋色,不禁诗兴大发,留下这样的诗篇:翠壁看无厌,山池坐益清。深林落轻叶,不道是秋声。

  第二节仙岩禅寺

  仙岩禅寺,位于牛头山山脊南面崖壁下,原名延胜寺,建于五代十国,南宋时毁于兵燹。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曰“舍北望牛头山,山有延胜寺。先太傅书堂在焉,六年前泛小江往。寺焚于睦寇。书堂无复存矣”。元、明时期复建,因旁有一岩洞故称仙岩洞,故重建后改称“仙岩禅寺”。

  牛头山仙岩洞,岩缝终年流水,于是积水成潭,潭在仙岩洞内,水深约5米,由于流水不绝,潭中之水,叮咚作响,其清澈度,可与杭州市虎跑泉水相比美。离仙岩洞百米处,有尼姑洞。尼姑洞位于一块突兀的岩石上面,离地约七八米。洞内如一间房子,洞底平整。洞顶南边又有一个小石洞,能望见天空。据说解放前有尼姑居住,又名尼姑洞。其实在1975年前后,上面还住看一位老尼姑。

  第三节牛头湖

  菰蒲嵘嵘藏白鹭, 山涧潺潺觅钟声。牛头湖位于牛头山南麓,三面环山,山峦环抱,犹若椅座。《嘉庆山阴县志》载,“牛头湖旧名后山湖,在县(山阴)西六十五里,广二百余亩,有堤。”蓄水灌田,湖高田2.3米。

  牛头湖者,实地下山泉喷涌池也。旧时,湖内菰蒲丛生,绿波荡漾。蒲塘(蒲荡)之名或由此而来。夏氏先人因躲南宋之乱迁居于此,灌溉坞田,育湖养鱼,延居至今,枕湖立村,称为蒲荡夏。

  牛头湖山麓旁原有延福院书院,乃陆游高祖陆轸耕读求学之所。其任越州太守期间,曾重建书院,名陆轸书院,又称陆太傅书院,并亲率衙校致祭。

  第四节芝塘湖

  芝塘湖又名菱湖、茭湖、菱塘湖。据《嘉泰会稽志》载:“茭塘湖在县(山阴)五十五里新安乡,以塘湖产菱故名”。后因多产菱和水芝,遂改称菱塘湖及芝塘湖。

  芝塘湖南至安钱山,北濒届坞山,东临大寺坞,西靠黄大尖;上承夏履江,下通西小江,系山水与江水顶托蓄成的自然湖泊。

  芝塘湖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宋季名臣洪适莅任会稽太守时,慕此胜境,遂携眷迁至湖畔耕读发族,至今江塘洪氏己成望族。

  芝塘湖因山洪冲刷,桃园外冲去扇逐渐成淤,便成湖滩,于是在明清二朝及建国后共围湖垦田2600亩,成为有名的南畈。

  第四章吴家坂自然村

  吴家坂自然村,隶属于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建吴居委会。地域分界东以新开河(螺山路)为界,南至杨江公路与蒲荡夏村为邻,西与河西岸村毗邻,北以西小江、螺山大桥、小螺山岗为界。

  据现代《杨汛桥镇志》记载:明顺元年(1457),建白马山闸,后上筑麻溪坝,西小江遂成为内河,河畔淤涨为田。后三江应宿闸建成,具拒咸迁来结庐于此,开垦西小江滩涂而居,渐成庄园。现吴家坂92户,249人。

  第一节吴家坂吴氏与吴兑同宗同祖

  据说吴兑是吴家坂村人,文革前大台门上方仍悬有“兵部侍郎”的巨匾,文革中被劈了烧火。州山是他的祖籍。大台门遗址:据说在吴瑞香祖宅(朝南),吴福梅祖宅(朝东,在清朝时期火灾后改为平房),火灾过后的屋基基础目前尚在。

  在《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吴兹山,这位来自萧山的男子,最终在山阴县壶觞月潭找到了他的归宿。从此,他的家族又回到了唐代吴翥先生的故乡——浙江山阴(现今的绍兴市)。吴兹山育有两子:吴涧和吴润。长子吴涧选择世居月潭,而次子吴润则在元初被授予观察使司的职位。他娶了本地朱氏为妻,生下了两个儿子:吴德一和吴德二。

  然而,吴德一的这一支脉最终没有传承下来。而吴德二则娶了华家华曾七之女为妻,并因家族迁徙至山阴州山,成为了州山吴氏的始祖。吴德二育有两子:长子吴慎一绝嗣,次子吴慎二,名均礼,字慎直,生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在《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他被尊为州山吴氏的第一世祖。

  吴均礼的后代,州山吴氏,可谓是子孙兴旺。据谱载,吴均礼生了4个儿子、16个孙子、6个孙女和55个曾孙。传至今日,州山吴氏已经发展到了第30代,也就是吴太伯的第121代。州山吴氏的后代中,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州山吴氏的第8代——吴兑。吴兑,字君泽,号环洲,生于1526年,卒于1596年。他是吴均礼长子的后裔。

  从明顺元年(1457),吴家坂先祖从山阴州山迁入,到1526年长子长孙第8代吴兑出生,期间相距69年,由此推算吴家坂先祖应是山阴州山吴民第4代或第5代开始。由于吴家坂香火堂在文革期间毁掉,所有祖宗牌位被破四旧、立四新,所以无法查找各房各子的出处,只凭口口相传,说当时有兄弟三人举家迁入,来开垦西小江滩涂。

  第二节从《山阴州山吴氏族谱》先祖墓葬地研究吴家坂的先祖

  山阴州山吴氏三世祖吴晖公(系二世祖吴渊公长子),字景阳,号裕庵,葬蛇山。生七子璇、玑、玙、壁、玢、琢、璞。

  山阴州山吴氏四世祖吴璇公(系长子),字文饰号节齐,葬乌石山,吴玙公(系三子),字文珍号简庵,葬容山,其后代有孙子葬乌石山,吴壁公(系四子),字文玉号宝齐,葬乌石山。乌石山即当今美女山,山南面系杨汛桥镇横山村,山北面系杨汛桥镇合力村,先祖们开垦西小江滩涂,当时小螺山只不过是江中一小岛,不可能做墓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吴家坂村中的园地里有好多墓葬。所以吴氏四世上述三公可能是吴家坂吴氏始祖。

  第三节对山阴州山吴氏四世祖吴璇公是吴家坂吴氏始祖

  一、四世长房吴璇公,生于1430年,字文饰号节齐,娶寿胜胡氏,生一子,取名源,一女适道墟待郎。璇公英年早逝,胡氏寡居,勤俭持家,教育诸孙。宗谱称乌石公,葬乌石山(现今杨汛桥美女山),所以推测璇公为开垦西小江沼泽地而定居吴家坂的始祖,理由有三:

  一是二世吴渊公深怀济世之才,一次納粟千石,作为家属长子,吴渊公曾亲身至京城接受朝庭召见。正统五年八月廿八日,诰敕上:敕浙江山阴县民吴渊,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石,用助账济,有司以闻,联用嘉之,今遣行人,齐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雑泛差役三年,尚无允蹈,忠厚表厉,乡俗用副,朝庭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二是在吴渊公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州山吴氏家族初步形成了向义积善之风和以耕读为业、孝悌传家的风气。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吴渊公乃吴璇公之祖父,当时吴璇公刚满10岁,幼小的心灵具有富裕不忘国家,不忘灾民,爱做善事的品德。

  三是吴渊公重农积粮,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吴氏家属的男子一般都娶2-3房妻妾,加上州山优裕的自然条件,吴氏人口加速兴旺,况且朝庭又免除本户三年杂泛差役。吴璇公有兄弟七人,长子带头外出开垦滩涂变农田,责无旁贷。1457年吴璇公27岁。

  二、五世吴源公,系独子,娶阮社章氏,据佘德余《山阴州山吴氏家族研究》记载:吴源(1453-1534),字宗本,号恭肃,自号得翁,生子四:便(楩)、楠、桓、模。公喜读书,又喜与名人相游处,曾感叹说:“国之无良臣,家之无良子第,由教之不早教也。聚诸子姓,延士之有经术行谊者使训迪之。”未几,族弟蕣(五叔吴琢公长子)、子便相继举进士。其后二十年,孙彦又举进士为御史。吴氏益显,人有称善教育者,必曰吴源。吴源公葬容山。

  第四节对六世便----(诚大房)的研究

  一、六世大房便(1471-1553),据佘德余《山阴州山吴氏家族研究》记载:字廷言,号乌石,中弘治二年(1489)浙江乡试59名,十五年会试216名,殿试二甲95名,授南京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历本部员外郎,云南府知符,云南按察司副使,临安兵备副使等职。在职期间,忠于职守,精通业务,听断公正,对己严格要求,曾于弘治十六年受到皇帝嘉奖,追赠父母封赏;在云南府知府和云南按察司副使任上,提督军卫司,修理城池,操练军马,锻造兵器,振扬军威等方面皆有政绩。弘治六年于国子监读书,逢母丧期间,奉父命考订吴氏宗谱,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已七十八岁,又带领族人修纂宗谱。吴便葬岙山。族谱称一支大分诚大房。这一分支进入仕途,子孙远离农耕。

  二、吴便公长子吴彦公七世,(1491-1568),字士美,号州东,中正德十四年乡试29名,中嘉靖癸未榜(1523年)二甲进士,授行人,历南京江西道御史,累官至广东道兵备佥事。

  三、吴便公次子吴意公七世,字士诚号冲和,父以子贵,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吴意公生三子:

  长子悦八世(1522-1597),字君习,号鹭洲。由郡庠生补国子生,授广东高要县主簿,历潮阳丞,郑府奉祠正。

  次子吴兑八世(1525-1596),字君泽,号环洲,由郡庠生补国子生,中嘉靖三十七年顺天乡试45名,三十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职方车驾员外,武选司郎中,湖广参议,分守长沙、宝庆,调河南督理宗储,覇州兵备副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加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兵部左侍郎,回管部事,加右都御使,总督蓟、辽、昌、保,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回管部事等职。荫子锦衣卫,世袭正千户,侄荫恩生,孙升官生,职务及爵位、荣誉为此房最高。他与张居正为政界之友。张任丞相后,吴兑又为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巡抚顺天。作为一代边将,他多次打败了北方蒙古人的骚扰侵犯,确保了边境的安宁。明史称“吴兑居边十余年,风烟无警,兑去如故”。吴家坂作为其高祖吴璇公的迁徙地,为光祖耀宗,建一座兵部侍郎的府第理所当然。

  三子兖八世(1531-1595)字君鲁,号柏堂,由国子生授光禄寺监事,历升署丞,河东运判。

  四、吴便公三子吴毅公七世(1511-1560),字士远,号致斋,由郡庠生补国子生,授鸿胪寺序班。

  第五节对六世楠----诚二房的研究

  六世二房楠,字大材,号守齐,娶亭后叶氏,生子三,音、奇、产。卒年54岁,葬岙山,族谱称一支大分诚二房。从七世产一支延伸:有八世悟到十四世文锦葬乌石山;有八世悰到十二世敏叡、敏度及以下有三代子孙葬乌石山;有十三世志宽、志奇、文荣、文华及以下有三代子孙葬乌石山。推测系明未清初迁徏或投靠前期已落脚杨汎桥周边的吴氏同族。

  第六节对六世桓----诚三房的研究

  六世三房桓,字廷武,号忠齐,要梅山傅氏,生子二,靖、翊,系儒士,累试秋闱未第,葬容山,族谱称一支大分诚三房。从七世靖一支延伸,到十三世国宝、国兴葬乌石山,而国宝一支以十四、十五、十六世均葬乌石山。推测系明未清初迁徏或投靠前期已落脚杨汎桥周边的吴氏同族。

  第七节对六世模----诚四房的研究

  一、六世四房模,字廷范,号勉齐,1485年生,娶次里钱氏,妾徐氏,生子二:惟远、章,葬乌石山(即美女山),推测吴模公是迁徙者,开垦西小江滩涂,继承祖父吴璇公的事业。族谱称一支大分诚四房。

  二、七世惟远公,字士诚,号长川,正德乙卯年(1519)生,娶华舍赵氏,生子五个,女一人。卒年七十一,葬乌石山。

  长子充,字汝忠,号云桥,嘉靖丁酉八月十一生,娶后马知县周文宗孙女,生子二,有爵、有宰,女一适华舍省祭赵加训,卒年六十二葬丁邱湾。

  次子尧,字汝贤,号到鑑洲,嘉靖乙亥(1539)五月十六生,娶萧山周氏,生一子有官,卒年三十四葬乌石山。

  三子慎,字汝恭,嘉靖辛丑六月廿二生,娶山北沈氏生子一有安,女一适华舍赵,妾生一子有堂。卒年四十九葬乌石山。

  四子凡,字环峰,生子一有宪,卒年六十六葬郡山。

  五子慱,字环泉,生子三,有定、有荣、有受,卒年五十四,葬磨湾。

  三、七世吴章公,字士敬,号见南,嘉靖壬午年(1522)生,要葑里王氏,生子三个,补国子生,卒四十九,葬鱼罩山。可能就是俗称小二房。

  长子愉,字君怡,号少南,嘉靖癸卯七月廿一生,生子有宿,卒年四十六,葬乌石山。

  次子凂(梅),字君悦,号仰南,嘉靖丙午五月初三生,生子有宁,卒年六十七,葬乌石山。

  三子协,号继南,嘉靖戊申二月廿二生,生子有寅,卒年二十四,葬乌石山。

  四、综上,自九世有爵、有宰、有官、有安、有堂、有宪、有定、有荣、有受、有宿、有宁、有寅至十一世,《山阴州山吴氏族谱》对其本人及子孙的生卒,墓葬记载不详,而且十一世后均无记载。基本可以确定,一子大分诚四房六世吴模公在吴家坂正式定居。

  第八节对山阴州山吴氏四世祖吴玙公一脉的研究

  四世三房吴玙公,字文珍,号简庵,正统己未十一月初四生,生子三,卒八十二葬河塔。

  五世长子泺,字宗仪号中庵,冠带候选,葬容山,生二子,即:六世槃,字廷器号莲塘,任河南永成四尹,卒五十三葬乌石山,生二子新、竚,卒葬不详。六世梁,字廷材,号宏治,葬乌石山,生一子颜,颜无儿女记载但葬乌石山。该一子脉自七世起均无有乌石山记载。

  五世次子湘,字宗明,号古斋,卒六十葬河塔,生一子即六世杨,字庭显,卒八十一葬河塔,生子四,州、郡、县、都,该一子脉均无有乌石山记载。

  五世三子汤,号稽庵,卒五十葬河塔,生五子枱、棣、材、桥、杭。其中次子吴埭公(统十四房)号棣斋,卒葬不详,生二子,童、黯。七世吴童公传至十二世临达、临元、临智及十三世传宗、承宗均葬乌石山。三子吴材公,号守斋,葬乌石山。材生四子,踘、竟、商、亿,这七世均葬芝塘湖,推测这一子脉为芝塘湖一带吴姓始祖,与吴家坂吴姓属同宗。

  第九节对山阴州山吴氏四世祖吴壁公一脉的研究

  四世四房吴壁公,字文玉,号宝斋,正统壬戍十月十五日,卒年二十三葬乌石山。生遗腹子洪。洪字宗大,号居易,成化乙酉正月廿四生,卒七十一葬乌石山,生子三谧、谊、证。谧公字大宁号松峰,补国子生,卒年八十七葬不详;谊公字大正号素轩,卒年三十四葬鲍家山,无子女记载;证公卒葬不详。该一子脉自五世起均无有乌石山记载。

第十节 其它佐证

一、按旧时风俗,人死以后,要做七忌,称七七吹,八八敲,从头七开始直至七七为止。其中二七要“接煞”,备素菜三桌,一桌请灶神,一桌在亡者生前睡过的床前,并将亡者衣、裤一套,装扮成亡者躺在床上的式样,予以供奉,再一桌在正堂前,安放在亡者牌位的地方供奉。吴氏祖先做过元帅,故吴家坂吴氏无需二七“接煞”。因为吴氏八世吴兑做过兵部尚书。

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记忆:河流及池塘.吴家坂东边称横河,南面有个溇叫前河头(亦称吴家溇斗),中间田畈处有个叫木鱼溇斗,北面一个溇称后河头,村中有三个池塘,分别称东池、西池(元宝池)、杨家池。

三、房屋:村西南角称“小二房”,住的四五户都是草舍;村东南面住的是平房加阁楼,很低矮,住俞姓、夏姓(外四房火灾迁入),吴姓住平房加草舍。

村中第一排靠东边三间楼房叫盛家,住一户郭姓,二户吴姓;靠西边三间清未建楼房住吴姓(吴锡连);

村中第二排,东边属钱家,中间称元昌里(竖一石碑界牌),正中间称里道地,有三间朝南二层楼房,底房铺有木地板,东边三间楼房,西边五间楼房底屋地面全部铺有石块,墙壁称石壁小墙可以防强盗,设前面台门,西北设后门,估计属明代台门建筑,均住吴姓。

村中第三排系大台门建筑,文革前大台门上方仍悬有“兵部侍郎”的巨匾,文革中被劈了烧火。大台门内房子在清朝时期火灾后改为平房,火灾过后的屋基基础目前尚在,石砌非常讲究。

村最后一排,村中后排三间楼屋居老辈人讲是迁徙定居最早的吴氏先祖,随后才建“兵部侍郎”府,村中往东系清未建造的二个台门,一个五间二井,一个三间二井,因做锡箔生意而发达,俗称“吴怀记”。

村东北后排:吴国正三间楼房估计建于清未,另东边二个台门,北靠后河头,系有一老台门扩建,分左右二个台门,三间二井东西各有平屋做附房。年代估计在清早中期,均住吴姓。

四、本宗家传《源远流长》一家谱,记载吴氏十七世殿魁公、十八进乾公、十九世世偶公、二十世耀生公、二十一世秉昌公的生卒日期、婚配姓氏。二十一世秉昌公的墓碑刻有“吴氏二十一世”佐证。《源远流长》的家谱系吾祖父二十二世锦堂公生前委托小螺山庙里胡传和尚抄写。偶意源指五世祖吴源公,远指七世祖惟远公。本宗始终住村中心.----里道地台门,且住正屋东首。

作者系吴太伯114世孙,是吴季札的第 95世孙,山阴州山吴均礼24世孙。

作者:吴先贵 邮箱:wuxg@jgsteel.cn

2025年6月26日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