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秦望山漫笔(附图)
书里书外
25-06-13 08:47 绍兴
楼主
秦望山漫笔(附图)胡文炜

秦望山对于绍兴人来说似显得“若即若离”,“即”,一是不仅高,还处在群山的边缘,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可以说是绍兴被看到的人最多的一座山,如果没有高楼遮挡,从城区向南望最高的一座就是秦望山。二是知名度高,东边的山往往只有东边人知道,西边的只有西边人知道,而秦望山绍兴人都知道。三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孟浩然);“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辛弃疾);“秦望独出万山雄”(王阳明)。说是“离”,秦望山虽不在南部深山,但平时登这座山的人很少,2011年11月我上去时没有经修筑的步道,有几处是从杂树丛中穿过,就象《水经注》所说“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水经注》还说“山上无甚高木”,时间虽过去一千多年,山上依然没有高木,这恐怕不是因为风大,而是土层薄,根扎不深,所以上面没有垦种。都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秦望山上没有庙宇,没有可供休息的亭子石凳。现在虽然已砌了步道设了休息处,仍不象别的名山那样假日里登山健身的人一拨接一拨陆续不断。

要说名山,秦望山是绍兴最为著名的一座山,即使在国内也称得上是名山。《史记》记载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渡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以颂秦德。”纵观天下,有几座山上留下过帝皇的史迹?秦始皇专门渡水波凶险的钱塘江到越地来,一是祭大禹,二是在山上立刻石,然后返回。祭禹,是因为禹迹虽多而禹陵只有这里一座,那立刻石的原因又是什么?秦望山原称南山,是因在蠡城正南,越王勾践说,越“国在南山之阳”,这里的“国”是指发祥地,也指都城,“南山之阳”就是“南山”的南面。公元前490年,勾践将都城从山南迁到卧龙山下,即今天的城区中心。到秦代,时间已过去280年,越国早已划入秦的版图,但越人倔强的复国精神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秦始皇为消除隐患,在南山立碑示威,并将越人遣散到别处,再从外地迁入人口,山也有了新的名称:秦望山。如今2200多年过去,山上的刻石已经消失,但碑文留了下来,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秦皇不凡的气势。

那么勾践所说“国在南山之阳”的“国”又在哪里?从2010年开始,我走遍秦望山四周的每一个村落每一条古道,虽然无法落实具体位置,但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气氛与力量。秦望山上面虽然没有建筑,但山脚下有两座与众不同的庙宇,一座是现在知名度很高的云门寺,当年唐代御史萧翼在这里盗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后,翻过秦望山东肩的覆釜岭赶回京城,现在这条古道仍在,据记载,云门寺的得名是因为山间曾出现五色祥云,是由晋帝赐的名称。与覆釜岭相邻还有一条太平岭古道,沿这条古道也可以从北部平原经源流岙进入秦望山南的山谷。另一座是位于秦望山西侧的大蕉庙,省民宗局颁发的铭牌是大焦庙。这个名称很奇特,当地人说是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如果联系《越绝书》,秦望山“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那么“焦”和“蕉”只能是“嶕”的同音,证明这一带是古代越人的活动之地。

沿大蕉庙后面的大蕉岭古道向上,有一条法华岭古道与其呈“丄”字相接。法华岭横贯秦望山腰,由此向东经后岭、马园,有山的西肩向北到平原的通道。法华岭的南侧连接兵康岭古道,顺岭路向下,可进入山南的兵康、王现、同康、大庆等多个古村落,岭下有地质部门立的“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标记。地名中的“兵”和“王”,自可与古越国相联系,“康”,当地人的发音同“坑”,王现的“现”与嶕岘的“岘”也有文字上的相近。本来,绍兴人口中“华”和“花”的读法完全不同,而“法华”的“华”,当地人发音却是“花”,这无疑是一个被保存下来的古音。从兵康村顺山间溪流向下约10里,可到沟通南北的水路若耶溪。若耶溪南接颇有传说的尧郭和平阳,北达今绍兴城区,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从法华岭向西可接一条妃子岭,从妃子岭再向西,就是连接诸暨到绍兴的要道古博岭,这一带曾有战国时期的器物出土,尤其是约30年前文物部门在木栅村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印山大墓,曾引起巨大轰动。法华岭旁有一片山间平地,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这里有水源,另有小块岙地,可供古人赖以生存。以前,法华岭下有法华寺,后改名天衣寺,那里立有一块作为文保单位的法华寺碑,碑文是唐代李邕所书。白居易来过后留诗“时人不信非凡境,试入玄关一夜听”。这里确实不同凡境。

秦望山南地势虽然复杂,村落众多,但是如果熟悉地形,又习惯于在山间行走,不用一天时间可以从东到西横穿山南,半天可以向北出山到现在的绍兴城区。而外面的人一旦误入,则会迷失方向,在山里转圈走出不去。秦望山正南纵深是稽东、王坛山区,那里群峰连绵,山山相环,是真正的大山深处。秦望山是山区和平原之间的巨大屏障,是以前山里和山外不同生活习俗的分界。公元前490年勾践从山里出来,其栖息地仍离不开山,所以将新的都城建在平原上一座相对较高的卧龙山麓,且与南山朝夕相望,以具安全感。至于山南嶕岘大城的具体位置,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所以不时有山文化爱好者前去探寻。那天在山南一个偏僻小村的墙上曾见到贴有两首诗,虽不合格律,或可借以呼应,其一:秦望山南峰挽岭,处处谷地可农耕。东接若耶西古博,许是从前大越城。其二:秦望拔地破苍穹,山巅四季沐罡风。羲和驾车碍通途,高木摧折过六龙。狐兔敬畏不安家,鹰隼垂翅避崖洞。范蠡新城仰高标,无余旧都失草丛。秦皇登临扬威武,刻石终竟销山中。旅友攀爬何所见,慨叹无从识真容。寒冰炎暑去复来,远蓝近翠葆葱笼。飓风挟电雷万钧,坦荡镇定静如钟。世事代谢散浮尘,阅尽沧桑付碧空。青山长存水长流,越地秦望万世雄。

文后附图除最后一张旅友拍摄,其他均为本人自拍,最后一张中本人也在。

注:本人在此论坛所发文章均已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部分增补后又发到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胡文炜存稿”,本文转自该号 2025年04月12日 05:50 浙江)



























回复 
正序看 倒序看 收藏它 发新帖
领头羊
2025-06-17 13:05 绍兴
6楼
yearner: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

这里的镜湖不是东鉴湖,也不是西鉴湖。

其实唐诗中描述的都是这片鉴湖。[表情]这和陈桥驿的描述完全不一样。(2025-06-13 15:49)


细读了一下,发现师兄有突飞猛进的认知了哈,很用心很用功。尽然知晓了许多更深入的思路,有没去探寻应证过?
tel8460
2025-06-15 16:57 绍兴
5楼
书里书外:文后附图除最后一张旅友拍摄,其他均为本人自拍,最后一张中本人也在。

注:本人在此论坛所发文章均已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部分增补后又发到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胡文炜存稿”,本文转自该号 2025年04月12日 05:50 浙江)

)(2025-06-13 09:04)


j照片中看到1个同事,2位同学
yearner
2025-06-13 15:49 绍兴
4楼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

这里的镜湖不是东鉴湖,也不是西鉴湖。

其实唐诗中描述的都是这片鉴湖。 这和陈桥驿的描述完全不一样。
油榨棒冰
2025-06-13 15:20 绍兴
3楼
饱读诗书,文采飞扬,博闻强识,又体魄强健,游历古越山水,这个板块有我们绍兴的隐士奇才
yearner
2025-06-13 14:22 绍兴
2楼
这样的叫悬蹬。在南山只发现一处。 @领头羊 是不是你没找到。


书里书外楼主
2025-06-13 09:04 绍兴
1楼
文后附图除最后一张旅友拍摄,其他均为本人自拍,最后一张中本人也在。

注:本人在此论坛所发文章均已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部分增补后又发到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胡文炜存稿”,本文转自该号 2025年04月12日 05:50 浙江)

回复内容:
首页
同城
论坛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