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上了年纪,常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有的人会忘东忘西,当人们问他以前的事时,他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而有的人则清楚地记得自己走过所有的路,不但能有条不紊地讲出来,甚至可以清楚地写下来、画出来。上周日我在上虞道墟扫街(一种边走边拍的模式)时遇到的一位老人,就属于后者。
当时我正在肖金老街东张西望,和我同行的表妹夫在前面挥手招呼我过去。我走近一看,一堵沿街老房子的左右墙面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间墙面写着“啸吟大有堂台门原址”,为了让人明白这所住宅的意义,墙上还特别写着三行字——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大姨母故居,鲁迅先生小时候常来此地作客游玩。



我走进大门,一位穿着一件草绿色制服,胸前表袋插着三支钢笔的老人,指着走廊两侧墙上的壁画,正热情地为我的表妹夫介绍这所房子的来龙去脉。他语速飞快却讲得条理清晰,语气里透着一股自豪感。
老人叫章顺炳,已年过八旬,如今是四世同堂。1989年时他买下了“大有堂”。当时他并不知老屋是鲁迅大姨妈的故居,直到有几位绍兴客人登门造访,才获悉原委。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以及对老屋的感情,老人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这处房子,他想到了用壁画还原“大有堂”原貌。初中毕业的他从小爱绘画,拥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根据儿时的记忆及老一辈人对“大有堂”的描述,开始用画笔一笔一画勾勒它曾经的模样:大有堂的前身是肖金“大有盐号”,前后五进,十八个厅,十八个堂,一百多间房。
大有堂壁画上墙后,获得众人的好评,于是老人一发不可收拾,索性将肖金老街的旧日景象画在自家的各处墙面上——有邵和升南货店、吴昌记纸扎店、润丰大小台门……
我们一边听老人讲解,一边跟着他移步天井、堂屋。令人吃惊的是堂屋的四面墙都被照片、字画填满了,里面有大量一家四代的照片,以及后辈和老人自己的书画作品。
在房间里,老人指着一张老式花雕嵌牙木床得意地说:
“这张床有180年历史了,我的后辈凡是在上面躺过的都出息了。”





在灶头间,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块碑说,起初这块石碑是被石灰掩盖着的,他发现后将石灰一点点地去掉,才还原了碑文,这是一块“道光十八年”的“县示”碑,相当于记功碑,已被文管部门拍照存档。
“老早前就有人用三万块钱向我买,你说能卖吗?”见我们摇摇头,他说:“对嘛,这个是国家的怎么能卖呢?!”
一次偶然的扫街,竟让我看到一所古旧建筑,挖到一段旧日历史,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真是实至名归啊,而这位乐观开朗、多才多艺、思路清晰、守护着故居的老人又让我深感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