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立九 文
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也想说说这个读书的问题。
古为今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其正确解释为:吸收古代的优点,摒弃缺点,以使现代更进步。也可以理解为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人类服务。
这个词语很有教育意义,就是告诫大家,别把古人留下的一切都当成真理,古人也是人,但人无完人才是真理。
看看《史记》,司马迁写的第一部中国通史,文史留名。但随着大量考古及其他文献的发现,证明其中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若不加分辨,照搬照抄,岂不贻笑大方?
近日,网上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文形容的是清代古籍上的文字,云:清·乾隆《绍兴府志》中明确记载“犭央犭茶湖,在山阴县西北。越人呼黄色无鳞有刺之鱼为犭央犭茶。此湖至今多出此鱼,故名。非兽也。”
真的如此吗?先说犭央犭茶湖,此湖前二字,虽与湖中黄颡鱼的前二字,在方言中同音,都读“盎爽",但湖是湖名,鱼是鱼名,可见此史书连鱼名如何写都不知道,也可为证?这是其一。
其二,说此湖多出此鱼,为何不见其他古籍记述,至少也得提个佐证,比如此鱼太鲜美,曾被作为贡品送入京城之类的。可惜,据我所知,绍兴鱼类的贡品活的是鳜鱼,死的是鱼干。当然也可提供些古代捕鱼记录,但都没有。
其三是信口雌黄般的误导,说此湖中的鱼,就是“非兽也”。当然,鱼并非兽类,但“犭央犭茶”被其当成鱼类,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也!试问谁看到过二个反犬旁的字是鱼类的?这是对古人造字智慧的污蔑。
借世界读书日之机,发个一孔之见,供大家评说。